郑华国说说“不孝有三”
看了央视播出的一档“最美孝心少年”节目,心里挺感动的,为孩子们小小年纪对长辈的那份孝心孝行。
孝,是中华民族优良品德,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感慨过后难免想起一个既深刻有浅显的问题:对芸芸众生而言,什么是孝这?一下子竟然把自己问住了。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频率率还蛮高的。比如从前男人有了心事,有了花花肠子,就拿此话来堵人的嘴,于是腰也粗了,气也壮了,牙也不松了。
其实人们中*不浅,似乎只记得了“无后为大”,那么其他两个“不孝”是什么呢?恐怕很多人不太知道,或者说不太关注。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老师王教授是当时挺有名气的文艺评论家,他上课还有互动呢,这在那时是个新鲜事儿,因而很受同学欢迎。有天王老师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某同学在课间休息时傻傻地问老师,还有两个不孝是什么?我当时就站在他们旁边,其实我也想知道答案的,但老师有点尴尬。
这一幕我一直记着,而且十分清楚,虽然并未因此改变我对老师学识渊博的印象。
今天因为“最美孝心少年”这档电视节目,使得我赶快上搜一下,立即有了结果,看来有时候络比老师管用。络老师说:《十三经注疏》记载,“三不孝”是“阿意屈从,陷亲不义;家有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第一种不孝,即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一点似乎分歧最大,常说孝顺孝顺,顺就是孝,但古人看得比我们深刻,好像不太赞同这个观点。诚然,家有一老是个宝,但这是从感情方面说的。现实中,人年纪大了,毛病难免就会相应多起来,再说一代比一代人进步是历史发展趋势,老人的许多言行并非要一成不变照此“顺着”办理,那样很可能会成为不思创新的老木匠和小木匠,墨守成规的下场就是没有前途。
周日在玄武湖公园跑步见到的一幕恰好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老太把擤鼻涕后把手纸直接扔到花坛上,跟在她身后的一个小女孩立即严肃地说:奶奶老师说垃圾不能乱丢!说完还弯腰把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也许小女孩并不知道孝与不孝,她的做法也许会使她奶奶有一瞬间的尴尬,然而她的行为无疑是对的。
第二个不孝是说,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肯去当官拿俸禄供养父母。
在官本位的社会中,能做官出人头地,当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何况家里儿子当了官,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都会大为改善和提高。想想这也在情理之中,当官了在就职演说中口口声声说要解放全世界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民,这话不可谓不高尚,可一般人做得到吗?不说是说空话,但大而不当的嫌疑肯定是有的。根据这一点,我以为现在人当了官,在依法依规用合法收入使家里人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让父母过过舒坦的日子有什么不好的呢?一个自己父母家人都不爱的官儿,怎么还能指望他有更广阔、更博大的爱?还有个问题是,现在啃老、坑爹的事情太多了,有话说“孝子孝子,孝顺儿子”,为了帮子孙后代攒足养老钱,大肆贪贿者真还大有人在……这些与孝行似乎恰恰背道而驰。
“无后为大”,是我们耳熟能详,并且常常被挂在嘴,但在“三不孝”中它居然排在第三,然有意思的是大家却偏偏就记住了它,大约对一切传统人们都在以需要而取舍。不过,这话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就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巨大作用。在传承了数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如果不娶妻生子,让家族断绝了后代,不要说民族繁衍,大概“养儿防老”的愿望都会落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