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十四五规划纲要里这些内容与地震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975793.html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共分为19篇,其中多个部分有关于地震工作的内容,为未来的地震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深地”项目确立了“透视地球、深探资源、拓展空间、绿色利用”4个任务目标。中国地震局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与地球和谐相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透明地壳”计划重在发展新一代观测技术,开展地壳深部探测,使“看不见”的地壳逐渐变透明,在大陆板内地震研究和地球深部探测领域取得突破,为全球地震灾害预防提供中国样板。聚焦地球深部结构,给地球做“CT”,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大幅提升重大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效减轻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年,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启动,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和发生趋势提供深部背景资料。项目将整个中国大陆划分为7个区域,分期给各个区域的地壳做“CT”。用个密集、均匀分布的高级别观测台组成“台阵”,这样就可以“看清”深至公里左右的地下空间结构。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开展了这种大型“台阵”计划。而我国使用大容量气枪作为地震震源、人工产生高度重复地震波的“主动源”探测技术,使得对地下介质动态变化的测量成为可能。

第四节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

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被明确列入了“十四五”规划当中。

几十年来,地震科学在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认识。但由于缺乏精准的测量和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地震科学野外现场“实验”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年5月12日至14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上,中国政府宣布以深化地震孕育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的科学认识、提升国家抗御地震风险能力为目的,建设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之下,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视,对地震科技发展的支持,十分鼓舞地震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位于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通过开展系统性地震观测实验、理论研究和技术验证,获取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科学认识,探索地震的可预测性,发展数值地震预测方法,促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新技术的研发和业务转化,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也是国际上迄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实验场科学设计聚焦地震科技原始创新,突出大陆型地震研究和“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设计理念,瞄准了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充分调研了国内外地震研究最新进展,描绘了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未来十年的战略行动。

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节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房建设中,抗震设防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有效提高农房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任务,迫在眉睫。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依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各地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融入新农村建设,把抗震设防要求等措施落实到农居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十多年来,作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的新疆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农居工程经历了50多次6级左右地震的考验,基本实现地震零死亡。在汶川、芦山、岷县漳县等地震中,农村民居抗震安居房无一倒塌。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不仅提高了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也增强了防御台风、暴雨、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城乡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步提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实施,还对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繁荣了农村防灾减灾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年实施的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直接给出了具体到乡镇的地震动参数值,更能够方便广大农村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和管理。各省地震部门也采取了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如《山东省农村住房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正式将全省农房纳入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范围,提出农村居民新建住房应按照不低于地震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一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当前,我国震情形势严峻复杂,一些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足,“抗大震、救大灾”的能力有限,“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地震灾害风险隐患仍然十分突出。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等15个部门全面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

加固工程中明确指出,要对地震易发区内居民小区、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化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在安全隐患排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存在安全隐患或达不到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采取改造加固、拆除重建和易地搬迁等方式,优先对地震易发区的老旧房屋和工程设施实施加固工程,使老旧房屋和设施达到现行国家抗震设防要求。

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能够促进城乡抗震韧性整体提升。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离不开地震安全的“保驾护航”。

第二节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

筑牢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的防线,要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配置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及应急保障设备和物资,用于因灾害产生的避难人员生活保障及集中救援的避难场地及避难建筑。在规划建设或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充分考虑应急避险需求。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辖区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需求,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开展线上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促进公众熟悉灾害事故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能够及时转移避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自年我国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来,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利用公园、绿地、体育活动场所等建设了大小不等但功能齐全的避难场所。同时,各级政府已逐步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到当地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关于避难场所运行、分级分类等国家标准,促进了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

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度大、频次高、灾害重。近年来,亚美尼亚、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陆续发生重特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

地震无国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积极推进构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2个国家的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入。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基础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为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尼泊尔、萨摩亚7国建成53个地震台站,为中缅油气管线、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等20个国家的30个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为数十个国家的多名人员开展地震监测和应急能力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中指出,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各界携手共进,切实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为沿线人员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共同构建地震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近年来,地震系统在提高地震灾害防御标准方面推进实施了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开展隐患排查和城市活动断层探察,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安全奠定基础。严格新建建筑抗震设防监管,依法落实抗震设防要求,使建筑抗震设防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严峻的地震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开展地下结构和构造探察,做好危险源探测和各类承灾体调查,开展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建立科学先进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体系。依法构建全链条抗震设防体系,做好抗震设防服务,高质量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提升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水平,促进城乡抗震韧性整体提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筑牢地震安全屏障事关人民福祉,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专门部署,明确要求“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中央及社会各界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