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哥萨克的怒吼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下 [复制链接]

1#

沙俄的干预

基辅和莫斯科的联络很早就开始了。然而,莫斯科对乌克兰事务没有兴趣,只模棱两可地表示,如果波兰异教徒的统治威胁到基辅东正教的存续,那么莫斯科君主作为“全罗斯的沙皇”将出兵从波兰人手中解救乌克兰人民。年起义爆发后,联邦致信莫斯科,要求其出兵协助镇压哥萨克人的叛乱,莫斯科方面认为这个要求合乎情理,就下令谢夫斯克的督*做好进*乌克兰的准备。可见莫斯科一开始对哥萨克起义并不支持。

年年底,赫梅利尼茨基通过耶路撒冷牧首与莫斯科方面进行进了一步沟通,并派哥萨克团长西路扬·穆热洛夫斯基前往克里姆林宫,觐见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然而,莫斯科的贵族们此时还是对他没有多大兴趣。不过,西路扬通过坚持,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罗曼诺夫家族的沙皇阿列克谢一世。阿列克谢一世拒绝了西路扬关于援助乌克兰的陈情,并表示只有哥萨克人断绝了与波兰—立陶宛的联系,莫斯科*队才会接纳并保护他们。

莫斯科的消极态度并非单纯的短视或软弱。阿列克谢沙皇治下的帝国*治腐败,物价飞涨,多次出现市民暴动,甚至有暴徒冲进沙皇妹夫的宅邸中打砸抢掠。而哥萨克与鞑靼的密切关系,以及帝国*队对联邦*队的惨痛失败使得帝国贵族对干涉联邦事务更为忌惮。莫斯科的态度让赫梅利尼茨基不得不继续依靠鞑靼人,但他对鞑靼人的不信任也让鞑靼人对其产生戒心。

(莫斯科盐商暴动)

年5月,杨·卡奇米尔国王调集三路大*进*乌克兰。主力部队由菲尔列伊、兰茨科龙斯基以及屡败屡战的亚列马·维什涅维茨基率领;国王杨·卡奇米尔率领由地方贵族组成的民团构成的后备力量;最后一支部队,则是由立陶宛人组成。这支大*的首要目标是沃伦,主力部队在加利奇亚和沃伦的交界处集结;立陶宛人组成的*团由立陶宛盖特曼拉季维尔率领,从白俄罗斯进入乌克兰北方,向基辅进*。

波兰—立陶宛国王秣马厉兵的同时,赫梅利尼茨基也在积极备战。虽然杨·卡奇米尔和他达成了和约,但他心里很清楚,国王根本不可能给哥萨克带来真正的和平,所以赫梅利尼茨基迅速动员起*队,克里米亚汗国可汗伊斯兰·格莱三世更是亲率大*前来为哥萨克人助阵。城镇中的市民、农民、小贵族乃至学生都纷纷响应赫梅利尼茨基的号召,准备为未来的战争献身。

哥萨克急行*突袭了联邦的主力部队,迫使其躲入堡垒中固守。但哥萨克也因为立陶宛*团的快速推进不得不分兵应对。由于无法攻下堡垒,赫梅利尼茨基决定以主力突袭国王率领的增援民团部队。8月15日,当杨·卡奇米尔率领*队横渡斯特利帕河时,哥萨克和鞑靼人突然发动了猛攻。杨·卡奇米尔带着一大批德意志佣兵和炮兵仓皇渡过斯特利帕河,并迅速建立起营地,险险逃过一劫;但还留在河对岸的民团*则没那么好运,他们没有任何掩护,迅速遭到哥萨克和鞑靼人的围歼。逃过一死的杨·卡奇米尔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哥萨克和鞑靼人已经将他的营地团团包围,鞑靼人甚至一度冲入营地,所幸被德意志佣兵们击溃。哥萨克人的火炮对着营地不断开炮,佣兵们毫无办法,杨·卡奇米尔只得尝试和鞑靼人谈判。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克里米亚可汗伊斯兰·格莱三世竟然同意与波兰—立陶宛结盟。作为报酬,联邦需要向鞑靼人支付一大笔金钱,并且允许鞑靼人自由在乌克兰掠夺。失去了鞑靼骑兵的协助,赫梅利尼茨基不得不选择放弃,和杨·卡奇米尔签订了《兹博罗夫协定》这个协定,很快就引起了波兰—立陶宛贵族和乌克兰农民的愤怒。在此协定中,在册哥萨克的权益得到了保证,规模依旧维持在4万人;并且,大半个乌克兰都被划给哥萨克盖特曼赫梅利尼茨基掌管,这就是波兰—立陶宛贵族不满的关键。而乌克兰的农民们呢?协定虽然特赦了他们,但他们的命运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仍将作为农奴继续接受波兰—立陶宛贵族的责打!赫梅利尼茨基之前因为无视农民权益已经备受指责,此次签订的《兹博罗夫协定》对乌克兰农民权益的出卖,让大量农民对赫梅利尼茨基感到心灰意冷。赫梅利尼茨基本人甚至还亲自指挥了对乌克兰农民暴动的镇压,这让乌克兰农民对战争的前途感到无比沮丧。在这一时期,赫梅利尼茨基一边和联邦虚与委蛇,一边努力改善乌克兰的外交环境。他尽量避免和莫斯科的重大冲突,与奥斯曼开始外交接触,又重新和鞑靼人建立起联盟,并且攻破了摩尔达维亚的首都,迫使摩尔达维亚公爵同乌克兰联盟,还想过分化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

就在赫梅利尼茨基努力为乌克兰营造有利的外交环境时,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主战派势力也在飞速发展。年夏,在科尔孙之战中被俘的米科拉·波托茨基被家人从克里米亚鞑靼人手里赎回。同年8月,主张和平解决哥萨克问题的联邦总理大臣尤里·奥索林斯基病逝,这下子,联邦算是没有能够压制主战派的贵族了。米科拉以赫梅利尼茨基入侵摩尔达维亚公国为由,指责赫梅利尼茨基游走在奥斯曼帝国、莫斯科这些对波兰—立陶宛联邦不怀好意的国家之间,有意建立一个反对联邦的*事同盟。在他的主张下,部分联邦*队在乌克兰边境集合,但是赫梅利尼茨基利用自己与摩尔达维亚公国之间的同盟关系,迫使其撤*。

虽然米科拉·波托茨基悻悻而归,但联邦贵族再次将赫梅利尼茨基视为联邦危险的敌人。年年底,联邦议会就乌克兰问题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贵族们肯定了主战派关于哥萨克人威胁的担忧,并且为了应对这一威胁,议会批准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王室*队扩充到如今的两倍,并拨调扩*所需款项,同时还授权国王杨·卡奇米尔可以在必要时组织民团和征调贵族武装。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秣马厉兵,赫梅利尼茨基却陷入了困窘中,连续作战的消耗,已经对乌克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外交方面,虽然他将摩尔达维亚公国变成了盟友,但摩尔达维亚公国那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威慑联邦,犹豫中的莫斯科和难以信任的奥斯曼帝国显然远水不解近渴。因此,他只能再次请回不靠谱的鞑靼人与自己并肩而战。

年年初,在国王杨·卡奇米尔的命令下,波兰*队在盖特曼科里诺夫斯基的带领下,于2月率先袭击了位于乌克兰西部边境的克拉斯奈。在与波兰人的激战中,曾经攻破摩尔达维亚公国首都雅西的哥萨克团长达尼尔·涅柴战死。拿下克拉斯奈后,波兰*队乘胜进攻西部港口重镇文尼察城,但是由于驻守当地的哥萨克团长伊万·包洪的顽强阻击,波兰*队无功而返。波兰*队的突然袭击,宣布联邦与哥萨克之间的和平已经结束。6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联邦与哥萨克之间最大规模的战争在特里河对岸的小镇别列斯杰奇科拉开了帷幕。双方*队都在15万人左右,差距不大,不过哥萨克人除了13个哥萨克团和乌克兰民兵外,还有3—4万名由克里米亚可汗伊斯兰·格莱三世率领的鞑靼骑兵。由于在斯特利帕河之战中,伊斯兰·格莱三世曾背弃哥萨克人,因此对哥萨克人来说,鞑靼骑兵极不可靠。而对伊斯兰·格莱三世来说,赫梅利尼茨基与莫斯科的往来,以及对自己宗主国奥斯曼帝国的怠慢,都让他颇为不满。因此鞑靼人到达别列斯杰奇科后,甚至与哥萨克人分开扎营。显然,鞑靼人与哥萨克人的联盟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波兰—立陶宛联邦则准备充足,杨·卡奇米尔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分兵作战,他和立陶宛大公以及数不清的联邦贵族让联邦*队看起来比任何一次都要强大。作为哥萨克步兵的替代,联邦召集了2万名德意志佣兵,这些来自中欧的战士在斯特利帕河之战中证明了自己。此外,联邦*还准备了大量的新式火炮。根据莫斯科与鞑靼人的作战经验,火炮与战车无疑是对付鞑靼骑兵最好的办法。因此,波兰—立陶宛人也决定采用这种办法。

从6月27日起,鞑靼人开始掠夺周围的村庄,并且不断骚扰联邦*营,试着迫使他们出战。不过联邦*队一直沉住气坚持到了29日。此时,鞑靼人已在伊斯兰·格莱三世的率领下占据了联邦*营地前面的山坡。无论哥萨克还是鞑靼人都急于能够尽快和联邦*队进行一场决战,因为第二天就是伊斯兰教的禁月。从禁月这一天开始,在接下来的整整三个月里,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人都不能进行任何*事行动。因此,哥萨克和鞑靼人开始猛攻联邦*,一度击溃联邦*的左翼,歼灭多名联邦士兵,缴获了大量旗帜,其中包括米科拉·波托茨基的帅旗,但联邦*还是守住了营地。当晚,杨·卡奇米尔彻夜祈祷。决战的时机已到,虽然昨天联邦*队遭遇了损失,但伤亡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0日,因为禁月的原因,鞑靼人不能再参战,这使联邦*队多了一项优势。杨·卡奇米尔将王室*队和德意志佣兵置于中心,亲自坐镇于此,两翼则各有一个大贵族率领的民团和贵族武装。为了防止出现逃兵,大*渡河后,杨·卡奇米尔就立刻下令拆毁所有桥梁。联邦*借助炮火对哥萨克展开猛烈的冲锋,虽然哥萨克英勇还击,但鞑靼人却难以忍受炮火的袭扰,想要退出战场。为了让鞑靼人继续掩护侧翼,赫梅利尼茨基亲自去鞑靼人的营帐中劝说克里米亚汗,却被暴怒的可汗扣留,随后鞑靼*便离开了战场。而联邦*队和哥萨克*队双方精疲力竭后又陷入了对峙。

虽然哥萨克并没有因为失去赫梅利尼茨基而溃散,但联邦无疑占据了主动权。在持续数天的炮击后,哥萨克们选举出了新的领袖,然后尝试撤离。此时哥萨克们的营地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压制到了沼泽地带,沼泽虽然限制了哥萨克的退路,却也让联邦*难以包围哥萨克。哥萨克的殿后部队拼死作战,为哥萨克主力赢得了撤退的机会。长达13天的别列斯杰奇科之战,几乎是哥萨克起义以来遭遇的最惨烈的失败。虽然在伊万·包洪的指挥下,哥萨克人避免了全*覆没,但损失仍难以估计。波兰方面记载,在这场战斗中,哥萨克人损失了3万多人,然而从乌克兰近年的考古报告来看,这个数字显然过于夸大,苏联历史学家估计的1万人可能更贴近现实。

(哥萨克殿后部队的牺牲)

与此同时,立陶宛*团也攻陷乌克兰的心脏——基辅。国王离开了乌克兰,并在这里留下了七万名联邦士兵。而从鞑靼人那里赎身的赫梅利尼茨基整编了撤离出来的败*,向奥斯曼帝国派出使臣,并征募了5万名反对联邦贵族统治的乌克兰农民。仿佛是天意弄人,在赫梅利尼茨基苦恼于如何对付驻扎于乌克兰的七万训练有素的正规*时,联邦的*队中爆发了瘟疫。就和三年前一样,瘟疫迫使联邦*队放弃继续行动,并和哥萨克达成了《白采尔科维协定》

这个协议比之前的任何协议都更苛刻:在册哥萨克的数量被急剧削到了2万人,哥萨克盖特曼的行*区也被压缩到了已被立陶宛人严重破坏的基辅地区。基辅虽然是乌克兰的中心,却不是哥萨克人的中心。除了基辅外,其他地方再次成为联邦的行*区,贵族们又一次将哥萨克人和乌克兰农民变成了自己的农奴。同时,这个协议还禁止赫梅利尼茨基进行任何外交活动,他不得继续与鞑靼人为盟,亦不准与莫斯科或者奥斯曼帝国进行接触。如此苛刻的协议,自然只是赫梅利尼茨基的缓兵之计。

无数乌克兰农民在听闻了协议的相关内容后,大规模逃亡到了莫斯科南部。当联邦*队进驻到切尔尼戈夫、布拉茨拉夫以及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后,立刻遭到了当地农民和哥萨克人的强烈反对。令赫梅利尼茨基窃喜的是,这样一条对波兰—立陶宛贵族极为有利的协议,竟然在华沙议会上遭到否决!显然,华沙的贵族们一心想要彻底剿灭哥萨克人,不留给对方任何立锥之地,然而他们的固执却让联邦*队再次被拽入到乌克兰这个无底洞去。

大洪水时代

年,哥萨克再次向莫斯科发出求援请求。莫斯科的态度相较之前有所软化,因为在先前的战争中,哥萨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勇武。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长期在西北方动兵,对乌克兰的情况他们并不了解。相比犹豫的俄罗斯,奥斯曼则耐心地等待着走投无路的哥萨克投靠自己。哥萨克不得不一边再三催促沙皇,一边再度和鞑靼人联手。虽然哥萨克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连年战争让双方都疲惫不堪,无论是哪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然而,一个消息让赫梅利尼茨基振奋了起来:沙皇答应了哥萨克加入帝国的请求,在联邦和乌克兰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俄罗斯加入了战局。

关于哥萨克会议的过程没有多少记录,从这一情况以及后面的记载来看,很可能有不少哥萨克都反对这一决定,只是慑于赫梅利尼茨基的威望而不得不答应。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包括12名哥萨克团长在内的大部分高级将领和官员、士兵代表、市民来到佩列亚斯拉夫城广场,等待沙皇使节。作为哥萨克盖特曼,赫梅利尼茨基在使节到来前先对在场的人做了演讲。他表示,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浴血奋战,此时虚弱的乌克兰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可供乌克兰和哥萨克人选择的君主有奥斯曼帝国苏丹、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克里米亚汗国可汗以及莫斯科公国沙皇。这四位君主中的前三位都对乌克兰带来了难以愈合的伤害,唯有莫斯科公国沙皇不仅与乌克兰有共同的信仰,而且为我们每个人提供庇护和安身之所。同时他还向所有人表示,他绝不会强求人们必须与他做出一样的选择,任何人有不同意见都可以离开,自己决不为难。除了没有出席的另外几个哥萨克团长、基辅牧首在内的东正教神职人员以及扎波罗热代表,所有人都以欢呼声表达了对赫梅利尼茨基的支持。

(沙皇仪仗队)

事实证明,赫梅利尼茨基并不了解俄罗斯。在宣誓仪式这一环节这一问题就表现了出来:在哥萨克人的观念中,君臣的誓言是双向的,但沙皇不可能对臣子许诺。赫梅利尼茨基一度拂袖而去,但木已成舟,在使节对沙皇特赐特权的保证下,他还是对沙皇宣誓效忠。瓦西里在下榻处将沙皇赐予的权杖、旗帜、长袍以及盖特曼的头冠隆重地交给了赫梅利尼茨基,之后乌克兰小贵族进行了宣誓效忠。接下来,莫斯科使团开始巡回乌克兰,接受所有乌克兰人和哥萨克人的宣誓效忠,然而这个过程却充满了许多不愉快。有很多人反对乌克兰归顺莫斯科公国,其中就包括获得“哥萨克第一骑士”称号的伊万·包洪和哥萨克团长伊万·西尔科,两人明确拒绝向沙皇效忠。同样坚决反对的还有基辅牧首谢利韦斯杰尔·科西夫,他不仅反对俄、乌两国合并,还反对将基辅教区纳入莫斯科大牧首的管辖。因此在基辅,莫斯科使团成员被赶出了基辅东正教堂,只能另寻他处接受基辅当地一些乐意归顺莫斯科的人宣誓效忠。

瓦西里·布图尔林带着使团离开乌克兰后,赫梅利尼茨基急忙召集哥萨克团长商议了一份呈给沙皇的请愿书。与波兰—立陶宛大战在即的莫斯科没有为难使团,经过两周的谈判,双方达成了都还满意的协议:莫斯科答应了十一条“哥萨克请愿书”,并赠给哥萨克人三道沙皇恩准的手谕。莫斯科给哥萨克人的条件,比波兰—立陶宛给的要优厚很多:第一,莫斯科确认了扎波罗热*和乌克兰小贵族享有的权利、优待以及保有的田产;第二,在册哥萨克人数允许达到6万人,并规定了相关的*需和*饷;第三,保留哥萨克的地方行*机关以及自主征税权力,沙皇官员不得干涉乌克兰的内*,盖特曼*府拥有独立的外交自主权;第四,在宗教方面,保留基辅牧首;第五,在内*上,莫斯科破天荒地保护了乌克兰农民的权利,规定他们不用再受封建依附关系的束缚,莫斯科沙皇因此受到了乌克兰农民的热烈拥护;第六,在*事方面,莫斯科有保护乌克兰不受鞑靼人侵犯的义务,并且将在乌克兰和波兰—立陶宛联邦边境驻*;第七,最关键的是,莫斯科将会进*长期以来被波兰—立陶宛联邦霸占的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与波兰—立陶宛之间的战火就这样熊熊燃起。

即使有克里米亚汗的协助,早已是强弩之末的联邦*队也只能拖住哥萨克人与莫斯科在乌克兰的援*的前进步伐。而莫斯科的主力则在立陶宛所属的白俄罗斯地区势如破竹。就在沙皇的霸业开展得一帆风顺之时,虎视眈眈的瑞典出手了。年7月,莫斯科*在立陶宛大肆攻掠时,瑞典人突然从北方入侵波兰。由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乌克兰和立陶宛的战事上,因此被瑞典这出其不意的一击弄得手足无措,波兰大半土地包括华沙在极短时间内就被瑞典拿下。大量立陶宛人倒戈,许多波兰贵族也望风而降。见势不妙的波兰—立陶宛国王杨·卡奇米尔带着一群不愿落入瑞典人手中的耶稣会教士,急忙逃往西里西亚,向奥地利哈布斯堡寻求援助。

(瑞典*队围攻光明山修道院)

赫梅利尼茨基一度想抛下莫斯科宗主,与瑞典达成瓜分联邦的联盟,让哥萨克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强权。但反瑞典同盟的组成,哥萨克内部的分歧,波兰人坚定地反抗以及他自身健康情况的迅速恶化都导致这个愿望难以实现。瑞典人被丹麦*队拖住,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的*队被联邦*队、鞑靼*队以及哈布斯堡援*合围。而哥萨克团长安东·日丹诺维奇率领的2万名哥萨克人发生了严重的哗变,他们抛弃特兰西瓦尼亚*直接开拔回到了乌克兰,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赫梅利尼茨基之子——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率领的*队中。无论这些士兵是对赫梅利尼茨基背叛莫斯科沙皇的行为感到不满,还是受到了莫斯科公国方面的挑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赫梅利尼茨基正在失去对*队的控制。此时的赫梅利尼茨基重病缠身,如风中残烛,*队的背叛与瑞典的抛弃无疑给了他沉重一击。他精心策划的瓜分波兰—立陶宛的计划不仅成了水中月,自己还必须承受宗主——莫斯科沙皇的愤怒。

(赫梅利尼茨基病逝)

年8月6日,曾在东欧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逝于奇吉林,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就此结束。

毫无疑问,赫梅利尼茨基掀起的这场起义导致东欧地区进行了一场洗牌,让波兰-立陶宛联邦失去了东欧的霸权,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相对地,它也让莫斯科公国击败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宿敌,接替它成为新的霸主。讽刺的是,它唯独没有带来赫梅利尼茨基唯一渴求的东西——哥萨克的独立与自由。时至今日,波兰、乌克兰、俄罗斯三国的史学家都将这场战争看作是本国国运的关键转折点。很多乌克兰史学家将哥萨克拿起武器的时刻视作乌克兰人为自由而战的起点。但事实上哥萨克并不能代表广大乌克兰人,与其说哥萨克为了乌克兰的自由而战,不如说哥萨克为了自己的自由和乌克兰人展开了合作。也正是因为这点,我们才会看到哥萨克和乌克兰人时而合作时而反目。然而我们仍然不能否认乌克兰平民和哥萨克人为了反抗压迫与剥削而表现出的英雄气概,相比王侯将相的功名史,这种普罗大众为了自由与幸福而展现的巨大力量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