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法千年争斗史戏说英吉利海峡两岸的恩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nceWalpole)曾说:“我不喜欢法国,不是因为对邻国那种肤浅的反感,而是因为他们的傲慢和毫无根据的优越感。”

法国演员皮埃尔-让·瓦亚尔(Pierre-JeanVaillard)曾说:“品尝了英国咖啡之后,我知道他们喜欢喝茶的原因了。”

英国和法国之间只隔着30多千米的英吉利海峡,但彼此的恩怨却纠缠了千年。一位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斯蒂芬·克拉克(StephenClarke)用戏谑的文字呈现了英法之间的千年恩怨。克拉克曾经写过《法国人如何赢得滑铁卢(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赢得了滑铁卢)》(HowtheFrenchWonWaterloo(orThinkTheyDid)),在《英法千年争斗史》(YearsofAnnoyingtheFrench)中,他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入手,为读者呈现了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古往今来。

英法之间曾经发生过很多次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百年战争”。这场被俗称为“百年战争”的历史从年持续到年,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冲突,克拉克在书中是这样点评的:“这近年的‘战争’多是由失控的英格兰土匪帮派对法国平民开展的恐怖活动组成。这些帮派声称要捍卫国王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是努力充实自己的财富,并尽可能杀害无辜之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克拉克的解释非常搞笑又接地气。

对当时的英格兰来说,他们无法在其他地方肆意妄为,只能去“骚扰法国”。东边的弗拉芒人(Flemish)是盟友,而北边和西边的苏格兰和威尔士则是硬骨头又没有油水。法国就不同了。法国在14世纪早期就已经成为一个赋予的国家,不仅耕地是欧洲最富饶的,而且交通发达,地中海和东方的贸易线路遍布全国,更不用说法餐了,在餐饮这方面,法国和英国绝对是在两个极端上“享誉”全球,前者出了名的优雅美味,后者出了名的黑暗料理。这样一看,英格兰的“土匪帮派”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对法国平民展开“骚扰”,作者在书中打了个比喻:

即将到来的战争有点儿像一帮英格兰醉汉发现一个躺在沙滩上的法国花花公子。他躺在那里,手腕上的劳力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眼睛上带着超时尚的雷朋太阳眼镜,耳朵里塞了一个限量版的ipod,连泳裤都是时尚杂志里直接扒下来的。走近他,将啤酒泼在他脸上的快感是不可抗拒的,若偷走他名家设计的装备,打掉他完美的牙齿,然后用香烟烫到他说出信用卡密码就更令人痛快了……总之,战争是残酷的,充斥着种族主义者的偏见和犯罪。

在克拉克看来,这持续一百多年的冲突完全是英格兰人为了取乐和利润而发起的,尽管百年战争最终的结果是法国胜利,但其中的大多数痛苦也是由法国承受的。

当然,英法之间也有一起抗战德国的时候。看过电影《敦刻尔克》的读者可能记得,尽量当时的英法是联合抗战,但彼此之间似乎也并不愉快,电影的一开场,双方的士兵就把你我分得清清楚楚。当时的高层更是如此,年5月26日,在经历了短短两个星期的战斗之后,丘吉尔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没有通知法国。因此,法国将敦刻尔克撤退视为背叛,尽管当时英国搭载了14万法国人安全撤离,还有上万名英国士兵留在法国掩护。

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百年战争和敦刻尔克的撤退只是英国和法国之间漫长争斗的一些片段剪影,两个国家之间的争斗影响之深远,已经渗透到了文化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就拿语言来说,年,诺曼侵略者的法国方言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看似法国的胜利,实际上,由于盎格鲁-萨克逊农民太多,受教育程度太低,他们并没有被广泛教授这门新语言。入侵者不得不发明了法兰克-诺曼语,这种方言去掉了法语中的繁琐语法。很快,这种语言将在全球传播,法国人经常指责这一文化试图将法国的文学、电影和语言完全摧毁。

年的黑死病让英语进一步取代了法语。当时,黑死病通过意大利进入法国,开始在法国肆虐,三年之间,西欧人口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这是一场对于全人类而言的灾难,但却在无意间帮助英语战胜了法语。

随着人口锐减,英格兰的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受压迫的盎格鲁-撒克逊底层人民逐渐壮大成为中产阶级,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发展,并最终与诺曼语交融后成为现在我们所成的英语。另一方面,大量的修道士在瘟疫中去世,修道士的职责之一是为有需要的人完成人生最后的仪式,但这导致他们非常容易被传染。慢慢地,讲诺曼语和拉丁语的修道士被讲英语的修道士所替代,这些修道士又比他们的前辈更谦卑,更乐于教授普通人读写,英语也因此流行开来。

在十几年后的年,英国议会首次用英语演讲,同年,法律规定法院用英语进行审判。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认为,英语已经腐化了王国的思想。他的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法国人看来深以为然,年,法国文化和语言部部长雅克·图邦(JacquesToubon)颁布了一项法律,旨在法国强行推广法语,第一条规定是:“在设计、报价、演示、使用说明的操作指南中,描述大小、货物质量保证条款、产品或服务,以及开具发票和收据时,必须使用法语。”所以,在法国的很多广告上,无论英语的文案多么简洁有力、易于理解,都需要配上法文的翻译才行。

克拉克在书中除了介绍英法之间的冲突和争斗之外,还介绍了很多冷知识,比如法国引以为傲的香槟,实际上除了名字之外,是“彻头彻尾的英国货”。

法国是一个对文化保护非常重视的国家,尤其是食品和饮料,其中最令人骄傲的是香槟,以至于在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中,法国专门要求加入保护本国香槟的规定。

香槟据说是法国一位名叫唐·培里侬(DonPerignon)的修士在年发明的,他通过完善发酵工艺及将静酒发展为滋滋响的起泡酒,从而发明了现在的香槟。

但事实是,唐的确一直在努力完善发酵技术,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香槟中的泡沫,因为当时用来盛装葡萄酒的玻璃瓶质量不高,当酒中的杂质过多、产生大量泡沫时,酒瓶非常容易爆炸,导致酒窖很容易成为炸药库。因此,唐一直在努力净化酒中的杂质和改进包装,来减少泡沫导致的瓶装葡萄酒爆炸事故。

可是在英格兰,人们却非常喜欢这种起泡的香槟,在唐看来非常危险的泡沫,对英格兰人来说却是滋滋作响的快乐源泉。为了保留住这种快乐,英格兰酒商借助工业发展,生产出了更厚、更结实的酒瓶,有效解决了玻璃瓶爆炸的问题,从此之后,英格兰人可以愉快地享受软木塞弹起所带来的乐趣了。香槟酒也因此逐渐在英国社会名流中流行开来。见此情形,法国人开始说服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将香槟酒作为王室用酒,香槟这才成为法国社交礼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英法千年争斗史》的原版书出版于年,在中文版面世之前,作者特地加了一个章节,补充了这些年来英法之间的关系,果然不出所料,彼此依然看对方非常不顺眼,即使两个国家之间的海峡已经通车,彼此之间在距离上“亲密无间”了,但英国却偏偏将终点站设为滑铁卢站。书中类似的段子非常多,虽然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但在作者的嬉笑怒骂间,翻起来也很愉快。只是如果想要补充历史知识的话,还是得找本正经历史书来对照,尽管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很多细节和考证材料,但毕竟这么长的历史很难在短短的章节中充分展现出来,就当戏说来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