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驻外武官手记徐海潮异国他乡之新西 [复制链接]

1#

本篇章节目录/p>

1、人间天堂

2、原住民文化

3、毛利人和鱼

4、华人招待会

5、新西兰的颜色

6、精干的*队(略)

7、所罗门*变

8、中华猕猴桃

9、廉洁的*府

1、人间天堂

大学毕业前我写了一篇“春梦寒”的散文,我描述了想象中的天堂:在那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湖畔,垂柳成荫,山花烂漫,*色的迎春花在满坡的杏花中鲜艳夺目,山谷深处一股清泉欢快的奔腾着,歌唱着和清脆的鸟鸣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在山谷中回荡……

二十多年后,我竟然来到天堂般的国度——新西兰。

新西兰有很多好听的名字:人间天堂,白云的故乡,世外桃源……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天不超过零上26度,冬天最低温度都在零上3到4度,没有*蛇猛兽,很少蚊蝇。新西兰人的家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自然通风。新西兰人没有见过蛇,虽然林木的覆盖面积有百分之七十,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花园,山林里最厉害的野兽是果子狸。

新西兰的天空像水洗过一样蓝,充沛的阳光让人在出门时一定要带上太阳镜,不然容易得紫外线白内障。新西兰无尘无土,好像不在尘世间,常常可以看见人们光着脚在街上走,有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新西兰的生态环境可以从他们的国鸟“基维鸟”(kiwibird)可以看出。这种鸟,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大约在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就存在了,它不会飞,走得也很慢,怕阳光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怕声音一有动静就躲进洞里,任何猛兽和自然灾害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毁掉它,只有在新西兰的环境中它才能生存。

新西兰人爱护他们的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你开车如果从车窗里向外扔东西,会被任何看见的人举报,记下你的车号,你会收到很重的罚单。新西兰人住的小院子个个都是小花园,双休日人们都在家整理花园,五颜六色的玫瑰爬满墙头,绿莹莹的草地映着蓝天白云,到处都是一幅幅的风景画,真是: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冬有叶,四季常青,处处美景。

连新西兰的墓地都是一处风景,新西兰人少地多,一般都是土葬,墓地大多在朝阳的山坡上,绿草地上开满了各色的蝴蝶花,没有特别高大的墓碑,石碑静静的躺在花丛中。应了中国人的老话,死于安宁。

新西兰人生的也不忧患,新西兰的国土有二十七万多平方公里比英国面积还大,人口只有近四百万,牛羊却有四千多万。

新西兰实行鼓励生育的*策,从怀孕到分娩会有*府的免费照顾,每个月医生会到家里嘘寒问暖,孩子生出来后*府提供半年的免费牛奶和其他婴儿用品。每个新生的儿童*府都有补助,当地的毛利人有三、四个孩子就不用工作了,*府的补助够全家人的生活所需。新西兰的老年人到了*府的法定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无论你原来干什么工作或者没有工作,*府一律发放养老金,而且新西兰的养老金只有一个标准,出租汽车司机和国家总理的养老金是一样多的。新西兰的畜牧业,林业和海产品是他们的支柱产业,靠着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就可以让他们过着“从襁褓到棺材”的全福利生活。

2、原住民文化

新西兰的原住民是毛利人,据说一千多年前毛利人是从印度尼西亚乘独木舟先到了太平洋的萨摩亚和库克群岛,然后到了新西兰,后来又去了夏威夷。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报告说,毛利人的DNA和中国人相近,可能再寻根溯源就会找到中国大陆了。

在漫长的生活中毛利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有教堂,有语言有文字,有诗歌,有舞蹈,有一套迎客的碰鼻礼……

新西兰朋友告诉我现在真正的毛利人已经很少了,他们大多和西方人通婚并融入现代社会。毛利文化现在只是作为旅游和文化观赏保留在博物馆里了。最典型的代表是新西兰北岛的罗托鲁阿,这座小城人口不足六万,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城弥漫着温泉里的硫磺味,住在这里的人许多家庭都有温泉也对游客开放。

最著名的是波西尼亚大浴场那里的温泉最高可达70度,需要掺些凉水,浴场分室内室外两部分,门票八到十新元。室内的也分公共浴池和单间浴池,单间是一个用木棍围起来的房间但没有房顶,可以躺在温泉池里看天上的星星,很浪漫。

罗托鲁阿是世界著名的温泉胜地,每年有很多日本人韩国人专门坐飞机来此泡温泉,参观毛利文化,近年来中国人成了罗托鲁阿旅游的主力*。来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吃毛利饭,毛利民俗村里有一个毛利人专用的烹饪池,池水可达99度,毛利人把鸡鸭鱼肉,玉米鸡蛋,蔬菜土豆用一个筐子装起来放到池子里约半个小时就熟了,上来装盘再撒点盐和调料就是很环保很原生态的毛利饭,毛利语叫,“杭伊”。

曾经显赫一时的英帝国在17—18世纪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现在的英联邦国家还有52个,南太平洋地区基本都是英联邦的势力范围。主要国家就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说到英联邦的新西兰一定要知道年2月在新西兰北岛签署的《威坦哲条约》,英国人为了使他们拥有在新西兰的合法性,连蒙带骗让毛利人的几个酋长在他们起草的条约上签字。

主要内容就是许诺毛利人可以得到英国女王的保护,英国人可以优先购买新西兰的土地,在新西兰出生的人受英国法律的管辖。新西兰国防部每年都组织驻新武官全岛旅游,那一年我跟随武官团来到了威坦哲英国人和毛利人签字的小屋,在这十平米的屋子里英国人通过所谓合约变相买下了整个新西兰。

这个小屋有八根圆木支撑着一圈走廊,前面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前面是大海。我围着小屋转了一圈,走到草坪上望着大海,想着:把这么美的地方,用一张纸就收入囊中的英国人是何等的智慧,领土扩张的意志是多么的强烈。我们的郑和早早就在全世界转了一圈,就是满世界的送礼了,没有占领海外的一寸土地,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据说当时在条约上签字的酋长们根本不懂英文也没弄懂条约上的内容,其中有一位酋长事后说,他收到了女王赠送的一条毛毯,他以为签字是表示收到了这份礼物。

后来英国人为了把这个条约固定下来,年搞了条约签字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还在威坦哲这个地方盖了一个毛利会议厅,收集了新西兰全国的毛利雕塑放在会议厅里,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随着英国人不断地移民,并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移民,毛利人反而成了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并逐步被现代社会边缘化了的群体。英国人为了平息毛利人的觉醒和愤怒,给了毛利人一些特权,比如:毛利人可以开*场,新西兰最大的*场就是毛利人开办并管理的;可以管理捕捞业。罗托鲁瓦的地热温泉资源更是毛利人的专属区,所有到罗托鲁瓦旅游的收入都归毛利人,凡是分给毛利人管理的行业基本不纳税或少纳税。*府专门设立了“毛利事务部”来管理毛利人的事,部长一般都是毛利人担任,无论怎么安抚,毛利人还是失去了家园的族群。

3、毛利人和鱼

新西兰是个岛国,渔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之一。地处南太平洋的新西兰是世界上两个靠近南极最近的国家之一,周围海水的温度很低,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海水也是凉的,没有强壮的身体是不敢下海游泳的。

这里的鱼都属于冷水鱼,有龙虾,三文鱼等,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很少人工养殖。我们工作之余常去海边钓鱼,挖海蛎子,撬鲍鱼,甚至可以在退潮时捡到卡在海滩石头缝里的龙虾。

新西兰人不吃螃蟹,他们叫螃蟹Seaspider(海蜘蛛),使馆的同志常常在周末用一个自制的网,里面放几个羊骨头下到海里,一会就能捞上不少肥硕的海螃蟹,几个小时下来能收获几大桶,大家可以喝着啤酒美餐一顿。

钓鱼更是容易,因为鱼多人少,鱼线上有几个钩就能上几个鱼,运气好还能上个把三文鱼。新西兰的鲍鱼很大,毛利人称“九眼鲍”肉质鲜美,鲍壳是工艺品。鲍鱼一般是在海边的岩石上吸着,用一把螺丝刀就能撬下来,大的就要到深一些的海里去找。新西兰为了安抚毛利人把博彩业和捕捞业都划归毛利人管理,海边有专门的监管员,没有长成的小鲍鱼和其他珍贵鱼种是禁止捕捞的。

新西兰毛利人的博物馆中介绍,几百年前毛利人乘小船从印度尼西亚来到新西兰,他们开始主要以捕鱼为生。毛利人把鱼身上的所有东西都充分利用了,他们木雕的图腾上有鲍鱼壳镶的眼睛,毛利教堂里到处都有鱼的形象,男女的配饰上也多以鱼骨,鱼钩为图样。早期的毛利人离不开海更离不开鱼,鱼在毛利文化中是不可替代的。

新西兰的北岛比南岛暖和,大部分毛利人都居住在北岛,罗托鲁瓦和陶波是毛利人的集中地。陶波市不大,只有多人,却有一个新西兰最大是湖泊——陶波湖,湖的水面有平方公里,和新加坡的面积差不多大。陶波湖有丰富的鱼类,尤其是虹鳟鱼,湖边有许多吃虹鳟鱼餐馆,大多是毛利人开的。据说每年可以给游客提供5万吨的虹鳟鱼。

陶波湖也是毛利人的“圣地”,在陶波湖上游船感觉就像在深不可测的大海里行船,水的颜色是深蓝色的,像大海的颜色,新西兰的海*也在陶波湖搞一些训练和试验。

陶波湖的湖心岛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岛的周围有许多毛利人的木雕。木雕的形状有鱼有人有怪兽,不知道毛利人想向后人表达或传递些什么信息。当地人告诉我毛利人很多年前就在陶波湖居住,他们以捕鱼为生。丰富的鱼类给毛利人提供了优质蛋白,使他们能够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陶波也是惠灵顿到奥克兰的必经之地,和罗托鲁瓦一样是个旅游胜地,陶波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小旅店,都是家庭式的,可以自己做饭,如果带孩子一起来,可以要求加床。当地的导游曾经带我去过陶波山里的一处温泉,经过弯弯曲曲的小山路,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大坑,那是一处纯天然的温泉,坑底是鹅卵石,像瀑布一样的泉水从山上冲下来,旁边是一片林子。没有任何人工的建筑,没有换衣服的地方,没有水泥地,在林子里自己找个地方换好泳衣,如果没人也可以裸着,是个不被外人知道的自然温泉,池子里的水温有五、六十度。可以站在瀑布下任凭温泉冲刷,也可以坐在石头上浸泡,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这里是真正的新西兰,纯自然的新西兰感受,可惜是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处。

4、华人招待会

每年春节、国庆节,大使馆都要举行一场驻新华人招待会,我是从美国过来的,中国在世界各驻外使馆都有这个活动。在美国来使馆参加招待会的都是美国各界的名人,有名气有档次。如,靳羽西,殷尚茵等等,他们有钱有地位穿得也体面。

第一次在新西兰参加华人招待会,我也是西装革履的,很认真。华人来了多人,超出了请帖的人数,惠灵顿华人不多,有的只要听说了就来。惠灵顿华人的穿戴从今天北京的标准看就是破衣烂衫,他们穿得十分休闲,有的甚至穿着拖鞋抱着吃奶的孩子就来参加国庆招待会了,再加上那一张张被南太平洋强烈紫外线烧烤成黢黑的脸庞,就像刚刚从田地里劳作回来的农民。

使馆为华人同胞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大使刚刚讲完话,华人同胞就一拥而上,互相排挤,汤菜被洒在雪白的桌布上,那个吃相就像在*府设的“粥棚”前乞食的难民。在新西兰这样的西方国家难道吃饭还是问题吗?就是没有工作,*府每人每月还有新元的生活补贴,让人难以理解。

后来才知道在惠灵顿早期的华人里大部分是广州福建来的农民,他们因为文化水平低,很多人从事的是农场的劳作,种菜或者放羊养牛,有的是还没有身份,多年黑下来后等待几年一次的大赦才获得新西兰身份。

中国人总是为下一代想得多,他们的后代可以在新西兰获得良好的教育,改变生活的命运。我在后来的会议上提出,应该把参加使馆的活动当做一种荣誉,穿戴还是要讲究些,立刻有人说,使馆是华人的家,回家随便些可以理解,真是任何事情都要不同意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来新西兰的华人也渐渐有了高层次人才,也有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积累了不少财富的中国商人。

李莎是陕西人,大学毕业刚到新西兰当导游,边工作边学习,在奥克兰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读完了硕士学位,就一直在旅游这个行当里干。后来找了新西兰人结婚,在新西兰定居下来,现在已经干到国旅澳新的总经理。

在新的田青女士竟然做到了新西兰外交部部长的秘书,我们在新西兰的外事活动很多交涉居然是和中国人交涉。

我认识的锺俊从国内移民到新西兰,自己开了个音像店,是华人在新西兰开的第一家音像店,他从中国进了不少CD盘即宣传了中国文化,又赚了钱,一举两得。

麦克.温是广州人,来新西兰从餐馆的小工做起,现在开了两家餐馆和几家礼品店,两个儿子都在澳大利亚读大学。

在新西兰的第一代华人是淘金,打苦工,大部分挣了一些钱就回去了,留下来的不多。第二代就是开餐馆,中国人深知一个道理,无论什么制度,人总是要吃饭的。现在应该是第三代,第四代华人了,他们很多都是有学历有专长的,境遇就好得多。现在出国很自由,可以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华人,据官方的统计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已经有五千多万了。

新西兰地广人稀,PM2.5为零,蓝天白云。一个朋友的老母亲在新西兰住了九个月,肺就像洗过了一遍,很健康。冬天回到北京得了感冒就去世了,后来他告诉我,因为新西兰空气太好了,人失去了本能的抵抗力,国内的污染,母亲已经无法适应了。

在惠灵顿和奥克兰之间有个叫怀欧鲁(Waiolu)的地方,那里有新西兰的*事基地和一个*事博物馆。惠灵顿和奥克兰两地之间公里,*事基地正好在中间,开车路过的人都要在这里休息吃饭或是喝杯咖啡。有个华人看到了商机,就在这里开了家中餐馆,生意还不错,除了给来往的路人提供中餐还不时有基地的人来订餐。

怀欧鲁因为是戈壁沙漠的地形,几乎没有居民,气候也很怪异,大夏天那里会突然下起冰雹,温度骤然下降,阴晴不定。我开车去奥克兰在怀欧鲁的中餐馆吃过饭,饭很简单米饭面条和炒菜,主要是和餐馆的主人聊天。

这家餐馆的华人平时几乎见不到人,更难见到中国人,见了我们就像亲人一样,用广式普通话滔滔不绝地说着,我们待了快一个小时还不让走,临了还不要钱,说我们陪他说话了。

我在异国他乡为国家工作和远离家乡的海外华人有同样的感觉。有一年春节我打越洋电话回家,想问候一下母亲,母亲说,“你几年没回来了?再不回来就别回来了……”越说越气,最后干脆把电话挂了,我难受了好长时间。当时使馆的规定是一任只能回国探亲一次,我在新西兰五年也只回了一次家。母亲的怨气我能理解,我的难处又不能说。我从新西兰卸任回国,半年后母亲就去世了,我这辈子是还不上和母亲和家人的分离之情了。在海外的华人为了讨生活付出的真是太多了,远离祖国远离家人,甚至要远离人群了,他们的寂寞孤独我感同身受。

5、新西兰的颜色

美丽的新西兰也是多彩的新西兰,让人难理解的是新西兰的国色却是黑色。新西兰的国旗是早年殖民统治的产物,像英国国旗更像澳大利亚国旗,新西兰国民很不爽,几次动议要改国旗。在众多国旗改革方案中,最受大众喜欢的,竟然是全黑色上的一叶银蕨,这个黑底银蕨旗,基本是非官方的国旗。

新西兰人最喜欢英式橄榄球运动,国家橄榄球队叫“全黑队”,跟着所有体育界都成了黑色*团,什么篮球队排球队等等都成了黑色,几年一度的国际帆船赛新西兰队也是全黑队,帆船的船体和船帆都涂成黑色。在英联邦体育运动会期间,新西兰的民航飞机都涂成了黑色。黑色融进了新西兰人的生活,成为这个五彩缤纷土地上的国色。

最有意思的是法国驻新西兰大使在离任时写了一篇文章,还发表在新西兰的“自治领邮报”上。文章说他在新西兰任职期间感受到新西兰的友好和热情等等,话锋一转说到新西兰的文化,说这好那好,就是新西兰的姑娘们的穿戴太古板,他从来没有看到新西兰的姑娘们穿花裙子,穿的全是黑色衣裤,像个士兵。文章一发表引起了新西兰妇女界一片抗议,竟然在法国驻新西兰大使馆门前搞了几天的游行,成为一个外交事件。我女儿在新西兰留学八年,回国后怎么也改不了黑色的爱好,常常是黑衣黑裤出门,和北京的女孩格格不入,文化渗透的力量是巨大的。

7、所罗门*变

我在新西兰期间发生了所罗门的*变,所罗门群岛位于南太平洋的西南部,人口只有六十多万,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其人类发展指数为0.,大多数人口是依靠捕鱼,务农和种植为生,岛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没有能力开发。我在新西兰的那一年所罗门发生了*事*变,首都霍尼亚拉枪声大作,平民四处逃跑。

所罗门那时和我国没有外交关系,一直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就这样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却有几千持中国护照的人在岛上生活做生意,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的所罗门。国内向所罗门周边的国家发出指令,要求想尽办法接出在所罗门的大陆同胞。

我知道近期有一艘新西兰的护卫舰要去所罗门接出新西兰的公民,就和大使去了新西兰的外交部,约见了他们的外交部长。提出能否接出在所罗门的中国公民,先到新西兰再从新西兰回国。新西兰外交部长很客气的接待了我们,当大使提出能否帮助接出中国人时,外交部长说等他们研究后再给我们答复,三天后,我们再去外交部见部长时,得到的答复是:我们很关心中国公民在所罗门的安全,但先到新西兰如何保证中国人全部回中国,他们没有把握。

昔日3W大使和我一再表示保证所有中国公民都不会留在新西兰,可外交部部长还是以护卫舰运力有限,不可能再装下其他国家的公民。可据我了解,根本就没有几个新西兰人在所罗门,新西兰护卫舰完全有能力搭载在所的中国公民,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西方所谓“博爱”的价值观。之后我们通过国内联系在附近海域的中国货轮COSCO,把几千名中国人分批接出了所罗门,送到最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然后乘中国南航的飞机顺利回国了。

那次经历后,我明白了:你的基因决定了你的长相,你出生的土地决定了你的文化,你的文化决定了你的价值观,即使你在异国他乡,多少年也很难被认为是同类。关键时刻外国人是靠不住的,在海外的中国同胞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你的根在那里。

8、中华猕猴桃

新西兰最著名的水果是奇异果(Kiwifruit),其实就是中华猕猴桃,猕猴桃产于我国的陕西户县和湖北宜昌一带,在我国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记有:其形如梨,其味如酒,猕猴喜食,故称猕猴桃。可如今的新西兰奇异果却扬名全世界,在全球70多个国家销售,成为新西兰的支柱产业之一。世人只晓奇异果,无人再知猕猴桃。

新西兰奇异果的主要产地在蒂普基,世人称是奇异果之都,我去参观过新西兰的奇异果研究所,研究所的实验基地上种着各式各样的奇异果。

通过多年的研究,新西兰已经改变了原来猕猴桃的生长基因,新西兰的奇异果没有了果皮表面的毛毛,色泽光滑,里面的肉质也大不相同,调整了甜酸度,吃起来多汁甘甜。为了运输方便,他们还改变了猕猴桃的外形把圆的变成了方的。

我走在实验果园里发现,他们的猕猴桃树枝很矮,再搭上架子,便于管理采摘。由于新西兰大量种植猕猴桃,每当丰收的季节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府就在全世界招收劳力,*策十分优惠。农场主可以发放工作签证,工作一小时有元人民币,一天可以挣到元人民币。

我认识一个到使馆补护照的陕西小伙子,他就是来新西兰采摘猕猴桃的,挣到钱后他不想回国,就又去别的果园摘苹果。就这样竟然在新西兰混了一年,即挣了钱还学会了英语。他的签证早已过期,护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在新西兰就成了“黑人”,使馆帮他办了游行签证总算回国了。

新西兰人很重视他们岛上的植物免受外来物种的侵害,对他们自己研究的新品种更是关爱有加。新西兰有很多不同品种的苹果,味道都很好。曾经有个“苹果枝事件”在中新两国外交层面弄腾了一阵子。

那一年有个山东的代表团访问新西兰,参观了苹果园,临走时在地上捡了个苹果枝拿在手里,过海关时被新西兰扣下,要求留下苹果枝。本来不是个事,结果被媒体报道了,被渲染成“中国园艺代表团盗窃新西兰园艺技术”这个报道在新西兰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开始走上街头游行。愤怒的年轻人在一天夜里用一桶汽油泼在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的门上,点燃了火把使馆大门给烧了,要不是把值班的人呛醒,及时灭火,后果不堪设想。

此事我们通报了新西兰外交部,经新警方调查抓了纵火者,新*府也进行了赔损,这就是所谓的“苹果枝事件”。这一事件同时反映了两个问题:新西兰全民对自己生态环境的超强意识,还有就是岛国人的狭隘心里。

9、廉洁的*府

新西兰*府官员的廉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他们能做到清廉执*有一套制度保证。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上新西兰规定得很死,执行“零预算”在预算中没有的开支,一分钱也不能花,预算外花钱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追加和额外的钱,各部门负责人的手里也没有钱。另一方面就是舆论监督,新西兰各媒体对*府盯得很紧,*府官员的言行稍有违规,媒体绝不放过。我看到过媒体把新西兰警察局长赶下台的全过程。

一个周末,新西兰警察局长带着女朋友出去度假,局长让女朋友开他的的车,回到惠灵顿天色已晚,女朋友在天黑时忘了开车灯。被一个实习的交通警拦下,询问后要罚款,局长从车上下来和小警察说了几句,大意是:我是局长你刚来不认识我,这是我女朋友,忘了开灯等等,要小警察放过他女朋友,也没有开罚款,回警局后汇报了这件事。

这事怎么就让媒体知道了,一下子就炸了锅,报纸上头版头条,又是照片又是文字又是采访。一时间成了惠灵顿最热门的话题,局长又是补罚款又是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媒体还是不依不饶,最后局长只好辞职了事。

官员不敢搞一点特权的事例很多,新西兰总理在任期满后,只能在总理府再住28天,用于交接工作,如果还有没办完的事就去外面自费租房子,不能再花*府一分钱。

新西兰的退休金制度也很有意思,我是在惠灵顿坐出租车时和司机聊天才知道的,总理和其他*府官员的退休金和所有人的退休金一样多,包括开出租车的,送牛奶的都享受和总理一样的退休金,想想很有道理,无论你在位时如何位高权重,退休后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怎么不行呢。

在新西兰没人想当官,当官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要负担比常人大的责任,所以新西兰有“topfive”一说,就是新西兰五个最高权力的位置都是女性。我问过新西兰的官员为什么你们是女人掌权?他们调侃的告诉我:男人都在喝啤酒看Rugby(英式橄榄球),没人愿意担责任。

我在新西兰任职五年和三*总司令打交道很多次,也多次请过他吃饭,可他从来没有回请过我。他退休后我应邀去他在惠灵顿市郊的小别墅做客,他在家专门设宴请我并告诉我,在职时多次受到我的招待,没有机会回请我,是因为国防部有规定,而且他手里没有任何招待费。退休后就自由了,可以在家里用自己的钱请我吃饭,我表示很理解。

还有一次我乘飞机从惠灵顿去奥克兰办事,飞机快起飞时新西兰总理上了飞机,她可能临时有急事,没买到有座位的票,乘务员就把后排座椅边上的折叠椅放下来,让总理坐,好在只有一小时的飞行时间。没有人让座,没有人表示惊讶,大家觉得很正常很应该,这就是新西兰的总理。

我国曾派出多个访问团组来考察新西兰的廉*制度,不知道能否得到一些启示或改进。

3年,我离开了工作五年的新西兰,我在离职招待会上说新西兰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任职最长的国家。新西兰这个国家会让人一见钟情,终身难忘,她的美貌让人深深迷恋,她的温柔让人流连忘返。新西兰人用二百多年的时间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又保持了田园牧歌似的生存环境,是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完美结合,为世界保留了一块净土。再见了新西兰,你也是我心中的一块净土。

精彩回顾↓↓↓:

武官带你看世界——徐海潮《异国他乡》之伊朗(连载1)

驻外武官手记——徐海潮《异国他乡》之阿富汗(连载2)

驻外武官手记——徐海潮《异国他乡》之维和海湾(连载3)

声明:本文为作者特约发表,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