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红场阅兵之前,俄总统普京就提前在媒体上发布了长文,揭露了更多二战爆发前的秘密,对二战历史尤其是战争起因进行了全面回顾,认为西方国家对战争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提到了苏联可以把国境线推到波兰的华沙,但最终并没有这样做。
以下是文章部分节选:
让我们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事件。人们天真地认为,希特勒一旦处理完捷克斯洛伐克,就不会提出新的领土要求。而这一次的要求涉及到它最近在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过程中的同伙——波兰。在这里,凡尔赛的遗产,特别是所谓的但泽走廊的命运,再次被用作借口。波兰当时遭受的悲剧完全是波兰领导层的责任,他们阻碍了英国、法国和苏联之间的*事联盟的形成,并完全仰赖西方伙伴的帮助,将自己的人民置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之下。
二战期间苏德共同瓜分波兰。
德国的进攻完全按照闪电战的原则进行。尽管波兰*队进行了激烈、英勇的抵抗,但在年9月8日,也就是战争爆发后的一周,德国*队已经接近华沙。到9月17日,波兰的*事和*治领导人逃到罗马尼亚,抛弃了继续与侵略者作战的本国人民。
解释出兵波兰
波兰向西方盟友寻求帮助的希望落空了。对德宣战后,法国*队仅向德国领土深处推进了几十公里。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只是在做姿态。此外,英法最高战争委员会于年9月12日在法国城市阿比维尔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鉴于波兰形势的迅速发展,决定完全停止进攻。那是声名狼藉的虚假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和法国的行径是对自己肩负的对波义务的公然背叛。
后来,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德国将*们解释了他们在东线的快速成功。德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原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承认:......我们没有早在年就遭受失败,只是因为在我们与波兰的战争中,驻扎在西部的大约个法国师和英国师在面对23个德国师时完全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战斗力。
我要求从档案馆中检索有关年8月和9月这段戏剧性的日子里苏联与德国接触的全部材料。根据这些文件,年8月23日《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第2款规定,在构成波兰国家的地区进行领土-*治重组时,两国利益范围的边界将大致沿纳雷夫河、维斯图拉河和桑河延伸。换句话说,苏联的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主要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口的居住地,还包括历史上波兰在维斯瓦河和布格河交汇处的土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事实。
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在进攻波兰之后,柏林在年9月的最初几天,强烈地、反复地呼吁莫斯科加入*事行动。然而,苏联领导层对这些呼吁置若罔闻,并计划尽可能地避免参与这戏剧性一幕。
只有当苏联绝对清楚地知道,英国和法国不会帮助他们的盟友,德国国防*可以迅速占领整个波兰,从而出现在通往明斯克的道路上时,苏联才决定在9月17日上午向所谓的东部边境线,即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领土的一部分派遣红*部队。
苏联红*。文图无关
显然,苏联别无选择。不然的话,苏联将面临严重的风险,因为——我再说一遍——旧的苏波边界距离明斯克仅有几十公里。苏联将不得不从非常不利的战略位置上与纳粹进行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而数百万不同民族的公民,包括生活在布列斯特和格罗德诺、普热梅斯尔、利沃夫和维尔诺附近的犹太人,将死在纳粹及其当地的帮凶——反犹分子和激进民族主义者手中。
苏联力图尽量避免卷入日益严重的冲突,不愿与德国并肩作战,这也是苏德两*真正的接触发生在比秘密议定书约定的边界更远的东部的原因。它不是在维斯图拉河上,而是更接近所谓的寇松线,早在年,三个协约国就建议将寇松线作为波兰的东部边界。
众所周知,当我们谈论过去的事情时,使用虚拟语气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想说,年9月,苏联领导层曾有机会把苏联的西部边界向西移得更远,一直到华沙。但苏联当局决定不这样做。
德国人建议正式确定新的边界现状。年9月28日,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德苏边界和友好条约》,以及关于变更国界的秘密议定书,根据该议定书,在两国*队事实上的分界线处确认边界。
解释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年秋,苏联为追求其*事和防御战略目标,开始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并入进程。它们加入苏联是在民选当局同意的情况下,以协议为基础实施的。这符合当时的国际法和国家法。此外,年10月,原属波兰的维尔纳市及周边地区被归还给立陶宛。苏联境内的波罗的海各共和国保留了自己的*府机构和语言,并在苏联的国家机构中拥有代表。
在这几个月里,无形的外交和*治*事斗争以及情报工作一直在进行着。莫斯科明白,它面对的是一个凶猛而残酷的敌人,一场反纳粹主义的秘密战争已经开始了。没有理由把当时的官方声明和正式的礼宾照会作为苏联和德国之间“友谊”的证明。苏联不仅与德国,而且与其他国家都有积极的贸易和技术联系。而希特勒则一次次试图将苏联拉入德国与英国的对抗中。但苏联*府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年11月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时,希特勒最后一次试图劝说苏联一起行动。但莫洛托夫准确地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只对德国关于苏联加入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的针对英美的三方条约的想法进行了一般性讨论。难怪11月17日莫洛托夫向苏联驻伦敦全权代表迈斯基作了如下指示:供你参考......在柏林没有签订或打算签订任何协议。我们只是在柏林交换了意见......仅此而已......显然,德国人和日本人似乎急于把我们推向海湾和印度。我们拒绝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认为德国方面的这种建议是不合适的。
苏联红*。文图无关
11月25日,苏联领导层正式向柏林提出了他们无法接受的条件,包括德国从芬兰撤*、保加利亚和苏联之间的互助条约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从而彻底结束了这一议程。因此,苏联故意排除了加入该公约的任何可能性。这样的立场无疑形成了希特勒对苏联发动战争的意图。同年12月,希特勒不顾战略家们关于两线战争的灾难性危险的警告,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苏联是欧洲反对他的主要力量,而即将到来的东线战争将决定世界大战的结果。他毫不怀疑莫斯科战役能迅速取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突然开始的。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当时世界*策的一些趋势和因素的结果。所有战前的事件都一一落地,形成了一个致命的链条。但毫无疑问,导致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悲剧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利己主义、懦弱、对日益强大的侵略者的姑息以及*治精英们不愿寻求妥协。
因此,说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对莫斯科的两天访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不公平的。各主要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他们每个人都犯了致命的错误,傲慢地认为可以胜过其他国家,为自己争取单方面的优势,或者远离即将到来的世界灾难。而这种短视、拒绝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做法,让数百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完以上部分内容出自欧亚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