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条约大英帝国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82年前的8月23日,苏德两国的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视为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打破了英国人“祸水东引”的如意算盘,也为苏联赢得了暂时的和平和准备战争的宝贵时间。看到标题,许多人会感到疑惑,这个被视为“臭名昭著”的条约为什么会是大英帝国的死亡判决书呢?那么,接下来肥鹅就要慢慢给大家说道说道。

凡尔赛三巨头:克列孟梭(左)、威尔逊(中)和劳合·乔治(右)

在得知俄罗斯帝国崩溃之后,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高兴地喊道:“战争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了!”英国首相说这句话或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英国对俄*策的本质。伦敦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它证实了沙俄著名地缘*治家阿列克谢·叶菲莫维奇·艾德里欣将*(АлексейЕфимовичЕдрихин,—)的经典语录是正确的:“唯一比与盎格鲁撒克逊人作战更糟糕的是与他们建立友谊。”

沙俄著名地缘*治家阿列克谢·叶菲莫维奇·艾德里欣将*

然而,在特殊的局势下,“阴险的阿尔比翁人[1]”在背后捅盟友一刀时不仅犯下了罪行,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为了启动摧毁俄罗斯帝国的飞轮,并确保将俄国排除在未来战争赢家的行列之外,伦敦被迫允许美国参战以粉碎德意志第二帝国。这种允许让年轻的“捕猎者”在争夺世界统治权的斗争中第一次尝到了力量的滋味。

然而,英国没有想到的是,年2月被伦敦巧妙地摧毁的俄罗斯帝国,在灾难发生几年后,以苏联的形式重生了,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崛起,一跃成为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对于大英帝国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结果是“惨淡”的,而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结果,则让其完完全全地将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传递给了美国。

中国有句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美国作为大英帝国的盟友,同样也成为了它的“掘墓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友谊对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说同样也是危险的)。但是,《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条约》的签署,让苏联对大英帝国造成了致命打击,从而打破了后者的如意算盘。

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实际上行动上,该条约是苏联对张伯伦的“绥靖*策”的有力回击,这再一次证明了人民的智慧:不要给别人挖陷阱,不然你自己会掉进去。

当然,《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摧毁大英帝国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该条约摧毁了波兰,进而剥夺了“小而骄傲”的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性的说法。时至今日,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各个角落都有人在为抗议“苏联入侵”而大声疾呼。但如此指责大英帝国想必很多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过分了,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创始人之一,英国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策划者的指责,可能会被许多人视为是一种恶意的诽谤,当然本人并不是在信口雌*,那么让我们一步步地理顺这个观点。

猎物还是捕猎者

在世界通行的官方历史书上,德国被认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本人在这里绝不是为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所犯下的罪行开脱,特别是希特勒及其同伙已经被纽伦堡法庭定了罪。但是,德国有罪行,就意味着大英帝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受害者吗?在我看来,向作为已经把半个地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的大英帝国提出这样的反问,本身听起来就不太自然。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方文明经历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一方面,西方国家在掠夺外部资源和扩张市场的过程中,正试图将全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间为谁来代表西方统治世界,谁将获得主要的红利而展开一次次的内部厮杀,斗争的参与者多次变更:西班牙—法国、西班牙—英国、英国—荷兰、法国—英国、德国—英国、英国—德国—美国。这个过程的本质从未变过,这是一场捕猎者为争取获得捕杀大部分猎物的权利斗争。

日不落帝国遍及全球的庞大海*

很显然,“受害者”这个词在原则上是不适用于这种斗争的,无论是谁在每一轮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先攻击的谁。这就像是在美国宣称犹太黑帮是“受害者”一样荒唐,尽管发动重新分配*品市场战争的不是它,而是意大利黑手*。

时至18世纪下半叶,英国在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激烈斗争中已先后击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这不可避免地使英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最强大的西方国家,无论是在版图上还是在权力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然而,英国的霸权并没有让其他国家望而却步,反而是激起了其他西方国家重新分配世界财富的欲望。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不过是法国和德国试图击败英国,以取代后者成为殖民地掠夺世界财富的主要受益者的手段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此前的战争唯一不同的是,挑战英国霸主地位者不仅仅是像法兰西帝国或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样的传统“掠食者”,而且还包括国家社会主义仇恨意识形态的承载者。

大英帝国的世界领袖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叶。造就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其中之一是英国一贯采取的外交战略*策。丘吉尔非常精准地表述了这一点:

英国著名*治家温斯顿·丘吉尔

“四个世纪以来,英国外交*策的核心是对抗欧洲大陆上最强大、最具侵略性的强国,对英国而言,究竟是谁想统治欧洲大陆并不重要,这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法则。”

用四个字概括这个*策:大陆均势。

正是因为坚持这一法则,英国才得以从一次次西方领导者的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并继续成为西方和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捕猎者还是和平维护者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英帝国的这种地位似乎被取代了。伦敦没有采用几个世纪以来屡试不爽的*策,来试图控制来自欧洲大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它没有将德意志第三帝国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是采取了“绥靖*策”。实际上,英国是用自己的双手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然后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将保持了四个世纪的世界霸主交椅让给了美国。

战前伦敦的“古怪”经常被解释为/p>

1.大英帝国*府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爆发的愿望;

2.张伯伦的无能,致使希特勒击败了他;

3.英国精英们的粗暴的反共主义,他们希望假借纳粹德国之手摧毁苏联。

反共主义是无可争辩的,它对绥靖*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要说这是英国领导层的无能和英国的“和平主义”是说不通的,就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我不相信。”

讽刺《绥靖*策》的漫画。指示牌上,左边是西欧,右边是苏联

许多人将“绥靖*策”及其典型案例《慕尼黑协定》归咎于英国*队对欧洲大陆的敌对行动的毫无准备和英国社会对战争的恐惧(尚未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众所带来的冲击),也有人用当时英国师、大炮和飞机的数量,以及德国空*空袭可能造成的平民伤亡等数据来证明,甚至有人援引张伯伦的话:

“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我国人民几乎一无所知的遥远国家挖战壕,这是多么的可怕的事情。无论我们如何同情这个小国,但在面对一个强大的大国时,我们决不能让大英帝国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卷入战争。”

为了避免英国所谓的战争,以及“绥靖*策”的目的,伦敦根本不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队,也不需要它的臣民愿意在前线牺牲。只要英国不要在年的莱茵兰危机时阻止巴黎“驯服”柏林(13个法国师对阵3个德国营)以及支持年德国将*们的阴谋*变就足够了。

相反,年,英国*府强迫法国放弃对莱茵兰地区的占领,从而使纳粹*权免于崩溃。为了防止德国将*们推翻希特勒,伦敦强迫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如果是害怕卷入一场国家还没有准备好的战争,不会做出这样的举措。

为了解释英国*治的这种“奇怪”举措,让尼维尔·张伯伦为“绥靖*策”的失败背锅再适合不过了。如果英国首相能够乾纲独断大英帝国的*策,并且他对德国的*策与他的前任截然不同的话,那么“不幸的和平维护者”的说法就值得相信。

斯坦利·鲍德温曾三次出任英国首相

年,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Baldwin,—)不允许法国人镇压纳粹*权,没有人认为他这么做是愚蠢的。而《洛迦诺公约》奠定了“绥靖*策”(准备新的欧洲大战)的基础,该公约保证了德国的西方邻国不会试图重新定义战后的德国边界,也不会对魏玛共和国的东部邻国提供类似的保证。代表英国参加洛迦诺会议谈判的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2]至今仍然被视为是大英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奥斯汀·张伯伦

对德国的“绥靖*策”中也出现了尼维尔·张伯伦的前任们的身影,另一位著名的英国*治家温斯顿·丘吉尔也身处其中。正如苏联著名外交官瓦连京·法林所说:

“斯大林去世前的办公柜里所保存的文件,使我们免于许多问题的困扰。例如:年10月,丘吉尔与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第一秘书—俾斯麦的孙子之间的对话记录。丘吉尔认为德国人是白痴。若是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集中所有的力量击败俄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会确保法国人不妨碍德国人。”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将伦敦战前*策的“古怪”归咎于英国精英们的和平主义和尼维尔·张伯伦的无能是很难站住脚的。不同意苏联和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安德烈·福尔索夫的观点很难,福尔索夫认为“绥靖*策”既不是错误的,也不是愚蠢的,它是保护大英帝国的方针。

俄罗斯历史学家娜塔莉亚·纳罗奇尼茨卡娅

英国捕猎者“维持和平”的目的是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完全有意识地和务实地挑起一场新的战争。俄罗斯历史学家娜塔莉亚·纳罗奇尼茨卡娅对此曾这样写道:

“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认为英国这么做是为了安抚希特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德国满足于《慕尼黑协定》和吞并奥地利,那么最让盎格鲁撒克逊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英国本不打算安抚希特勒,但却诱使他向东进*……其对东方的侵略为(英国)提供了干涉的理由,如果幸运的话,完成地缘*治方案不仅涉及遭受侵略的国家,而且涉及到整个(欧洲)地区。”

为什么英国认为在20世纪中叶需要一场新的欧洲大战呢?因为出于自身的绝望。对于这个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来说,听起来并不奇怪。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大英帝国取得完全胜利而告终。由于协约国的最终获胜,被击败的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成员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干净,大英帝国的版图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地球上22%的土地被这个海上霸权国家所支配,每四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是大英帝国的臣民。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一直对英国的霸权构成致命挑战。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躺在了*治和经济的废墟中;而法国尽管拥有战胜国的地位,但满目苍夷的战争创伤,以及英国在《凡尔赛条约》中的外交艺术,让这个国家在战后没有得到可以让它成为欧洲主人的任何东西。奥匈帝国被分裂成数个小国家,这使得伦敦可以在理想的条件下实施传统的“分而治之”*策。

美国在凡尔赛的外交战中落败,被迫将伸向欧洲的手缩了回去。

自战胜拿破仑以来,大英帝国明确地认为其通往统治世界宝座的主要障碍——俄罗斯帝国正陷入一场内战的混乱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似乎让20世纪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世纪,英国的精英们只能惊叹:“停下来,哪怕是片刻!你太棒了!”

实际上,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大英帝国似乎爬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其力量也达到了顶峰,然而看似繁华的背后是自身处于悬崖的边缘。在此之前几个世纪以来的所有战争使得大英帝国变得极为富有,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几乎毁了它。战争使得英国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国家财富,其国债在战争期间增加了12倍。这个曾经的世界主要债权国俨然成为了美国的债务国,离破产已不再遥远。经历尸山血海过后,曾经下金雨的金融之都已不再是伦敦,而变成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世界金融中心也开始向那儿移动。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获得的金融和经济实力使美国能够轻松地弥补在凡尔赛会议上的外交失败。就在《凡尔赛条约》签订的几年之后,美国向西方和整个世界宣告了自己的有力主张。

年签署的《华盛顿条约》宣告大英帝国的全球海上霸主地位逐渐丧失

早在年,美国就迫使大英帝国让自己成为新晋的海洋统治者(参照《华盛顿条约》),并傲慢地宣称“两个大国的标准”(英国海*舰队必须强于英国之后两个最大海*国的联合舰队),这使得美国海*与英国皇家海*在*舰总吨位上持平,否则,作为大英帝国耻辱的这个条约,将无法被命名。

绝望

当然,在英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再发生对自己的致命挑战,这使得英国对此并不感到陌生。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的能力以及英国人最终能够赢得胜利的能力是不容否认的。这样的能力使得英国在每一次霸权斗争中都能够获胜,而且英国人一直在不断努力的完善它,而其本质其实极为简单:当英国的敌人与其所有邻国之间的矛盾加剧时,使得英国能够主导建立一个反对其敌人的联盟,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最终在伦敦的财*支持和英国海*的大陆封锁下,通过与英国同盟国的流血,通常能够战胜*事和经济实力更为强大的敌人。

这种战略被证明在欧洲大陆上是百分之百凑效,因为有大量的国家因为利益、领土争端等问题不断的相互争斗,但这个战略绝对不适用于美国。在北美,英国的“大陆争执”*策最不适合。无论是加拿大还是墨西哥,与这两个“香蕉共和国”结盟并挑起它们与华盛顿之间的战争,首先这两个国家就不可能相信这种狂热的妄想。

描绘英*火烧白宫的画作

诚然,英国*队在年的战争中亲手烧毁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白宫和国会大厦,但是此时的英国没有机会在与美国的斗争中重塑辉煌,因为后者拥有和自己同等实力海*,并且在金融和经济上占据优势。因此,时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很显然在与美利坚合众国的争霸中,大英帝国注定要失败。

尽管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这场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和带来的麻烦是英国根本没有预料到的。革命和内战过后的俄罗斯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以社会主义自居的苏联,而这个新生的国家对大英帝国本身(反殖民主义)和以少数精英阶层为统治根基的千年世界秩序构成了直接威胁。

同样,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英帝国对于苏俄“反常”的社会经济和*治秩序将会崩溃的希望也破灭了。年伦敦在“文明世界”的共同努力下扼杀苏联的企图完全失败了。在莫斯科的支持下,民族解放运动的飞轮开始在殖民地运转起来,而在大都市,乃至整个欧洲,共产主义思想在广大民众的内心深根发芽,议会民主显然在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上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当时的英国精英阶层和西方精英阶层对苏联的恐惧和仇恨程度。

英国选择战争

在美国和更加可怕的布尔什维克的挑战局势下,大英帝国似乎没有了生存的机会。但是,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格奥尔吉·奇切林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智慧都集中在泰晤士河畔”并非空穴来风。

在几乎绝望的情形下,英国统治阶级找到了一个非凡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个方案很小,但却是一个真正的机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平衡,从而不仅可以保留,而且可以巩固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对英国来说,这样的解决方案是在欧洲挑起一场新的大战,即仅局限于欧洲大陆的战争,而不是一场世界大战。

为什么说这个方案是“非凡的”?当然不是因为它的反人道主义。也肯定没有任何人道主义阻止过伦敦挑起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日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战争是英国*治的标准工具,也是该国历代*治家和野心家们屡试不爽的手段。

不可思议的是,伦敦为了拯救帝国岌岌可危的霸主地位免受布尔什维克和美国的威胁,决定走上一条威胁倍增的道路,而不是降低威胁。英国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人为地养肥了另一个敌人——德国。对于苏联和美国来说,这个敌人同样致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与飞蛾扑火无异。

当时的地缘*治环境和技术水平让大英帝国无力挑拨美国和苏联展开一场彼此毁灭的全面战争。而且,英国也没有能力独自摧毁美国和苏联。而把德国卷入战争,则立即会让伦敦彻底改变局势。

在理论上,当时除了德国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有机会摧毁苏联。当然,这要归功于英国人的绥靖*策,正是因为英国的纵容让希特勒领导的德国的经济和*事实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英国计划在欧洲挑起一场新的大战,即挑唆羽翼渐丰的柏林在东方发动一场针对苏联的战争其实并不难实现。英国为实现这一计划却要假借法国之手爬上最终“胜利者”的宝座。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苏联被摧毁,作为附带的奖励,德国最终也会被摧毁,而美国则会失去挑战英国霸权的机会。

通过将“文明世界”的精英阶层从共产主义的危难中拯救出来,大英帝国自视在*治上超越美国,并要证明自己是西方世界领导者的绝对权威。与此同时,*事战略和经济实力的天平正在朝着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倾斜。对大英帝国而言,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让欧洲安全,并使俄国陷入混乱。那么新的战争,以及伦敦计划的结果,将使英国控制欧洲的工业和俄罗斯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阻止美国的霸权野心已经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英国将取得完胜。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博。但是,想要拯救帝国的英国精英阶层别无选择。或者说在欧洲挑起一场新的大战,至少给了英国一个保持和巩固世界霸权地位的机会。正如预期的那样,英国的精英们选择了战争。

巨大的计划

谈到英国的新欧洲大战计划,就不得不注意到以下三点:

一、西方官方层面彻底否认了有这样一个计划的存在。将伦敦的战前*策粉饰成为英国统治阶级为了极力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将其归罪于张伯伦首相的无能。而英国人解释对德国采取绥靖*策不仅是为了借德国之手摧毁苏联,也是为了在与德意志第三帝国作为欧亚联盟或欧洲联盟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斗争。

毫无疑问,德国人积极推动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根本没有放弃统治世界的幻想。对这个国家来说,英国尽可能长时间地作为自己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利用英国实现其目标:通过“绥靖*策”控制欧洲大陆,摧毁苏联,然后与大英帝国一起摧毁美国。没有与英国的合作,没有它的海*和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实现这一目标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因此,对于柏林来说,留在伦敦的“甜点”上是最有利可图的。

毫无疑问,英国的计划制定者们可能已经向德国人灌输了共同打击美国的想法。英国人对德国发动针对苏联的东方战争和之后双方的合作寄予厚望,他们认为这样更容易吸引对方跳入精心准备好的陷阱。也许英国的一些*客真的相信这种反常的结盟。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个大英帝国的统治阶层里还是有人能够清醒地看清世界局势的,比如丘吉尔就非常清楚的意识到,德国如果在英国的帮助下完全统治欧洲,那么在那之后,德国将毫不犹豫地掠夺和摧毁英国。

二、美国绝对不可能是英国反对其活动的旁观者。在—年代,美国积极策划着一场新的大战。只不过与英国不同的是,它策划的不是欧洲大战,而是世界大战。如果没有新的世界大战来纠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缺点”,美国既不能解决自身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能消灭太平洋地区的竞争对手,当然也不能摧毁苏联,就更谈不上取代大英帝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了。顺便说一下,正是美国积极参与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和第三帝国的*事工业体系的发展,这不是资本家的病态贪婪(试问资本家会蠢到把能够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苏联吗?)。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银行行长耶尔马·沙赫特(HjalmarHoraceGreeleySchacht,—)就曾直言不讳的说道:“如果你(指美国)想起诉帮助重建德国的工业家,你必须起诉自己。”当然,美国的战争计划及其实施是另一个话题。

纽伦堡审判上的德国帝国银行行长耶尔马·沙赫特(左)

三、当谈到英国的欧洲大战计划时,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假设,更确切地说是基于历史的模拟重演。英国*府解密的相关文件几乎为零,也从未有过关于这个计划的文件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计划就不存在。计划的存在与否并不仅仅是由文件决定的,而是由战前和战争爆发时的已知事实决定的。

年洛迦诺谈判

年签署的《洛迦诺公约》应该被视为是英国外交在欧洲组织一场新的大战的首次重大成功。从外交层面上来讲,它意味着战败的德国的“恢复”,它从一个被抛弃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西方文明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以换取“微不足道的小事”——针对苏联的未来战争和立即放弃与苏联结盟的方针(指《拉帕洛条约》[3])。

事实上,在瑞士的洛迦诺,魏玛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同意让德国扮演英国人的东方杀手的角色,而且,一旦完成这个角色扮演,他们肯定是会被“灭口”的。至于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重要。

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根据洛迦诺谈判的结果,奥斯汀·张伯伦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嘉德勋章和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魏玛共和国的崩溃以及随后在德国建立的纳粹*权绝不会影响到英国计划的修改。无论大英帝国是否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胜利做出贡献,人们都不得不承认希特勒*权对大英帝国的战略目标极为有利。

首先,纳粹德国和共产主义苏联被英国人定义为一对水火不容的死敌,这就意味着伦敦可以忘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永恒梦魇:俄罗斯—德意志联盟的幽灵。其次,纳粹德国在意识形态上被困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中。第三,希特勒*权的反人类特质成为了英国人的一面上佳的挡箭牌,可以作为在苏联瓦解后对第三帝国进行“清洗”的很好借口,这样大英帝国不仅消灭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消灭了纳粹主义,可以很好的将自己塑造成为文明世界的救世主。最后,德国的纳粹主义允许西方霸权在“一个不卑微的国家”里尝试另一种社会*治体系,以确保大资本家们的利益,防止议会民主制度不能消除共产主义的挑战。

我相信没有必要重申英国是如何帮助纳粹德国加强其战争机器中的肌肉和巩固希特勒*权的。“绥靖*策”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不可能通过《慕尼黑协定》绕过它。

传统上,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世界,《慕尼黑协定》的签署都被视为是英国外交上的最大失败,是多年来“绥靖*策”的彻底失败,是希特勒的无条件胜利和尼维尔·张伯伦首相的耻辱。但这种解释只有在我们相信英国统治阶级“安抚”希特勒的理由是软弱、愚蠢和对世界和平的持久可望,尤其是在对欧洲的和平上,这种解释才说得通。如果我们承认“绥靖*策”的目标是在欧洲发动一场新的大战来拯救大英帝国,那么我们之前对英国极力促成《慕尼黑协定》签署的认知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是英国外交上的胜利。这个过程从奥斯汀·张伯伦的洛迦诺谈判开始,到《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达到顶峰。事实上,《慕尼黑协定》建立了一个由英法德意四国管理欧洲的“执*内阁”,赋予了他们决定其他所有欧洲国家命运的权利。而英国只要成为这个“执*内阁”的首脑,进而控制整个欧洲大陆,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受到大英帝国影响的德意志第三帝国,通过对苏台德地区的诉求进而吞并了*事工业发达的捷克斯洛伐克,自动将自己视为伦敦的初级合作伙伴,现在是时候完成其摧毁苏联的使命了。

传言墨索里尼对于该协议的评论,只涉及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这些都表明:“慕尼黑发生的事件意味着欧洲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谢幕,俄罗斯对欧洲大陆的所有*治影响的终结。”

顺便说一下,莫斯科对慕尼黑事件的反应是强烈的。当然,这并不是指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是在没有莫斯科参与的情况下决定的。而是说墨索里尼能够看到的点,对于斯大林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慕尼黑事件发生后,英国人觉得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殊死战争几乎不可避免,而且很快就会爆发。因此,张伯伦回到伦敦时,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

纸上谈兵

俄罗斯历史学家奥列格·艾拉佩托夫

然而,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奥列格·艾拉佩托夫指出的那样:“英国的乐观情绪并不普遍。比如海*大臣达夫·库珀(DuffCooper,—)就用辞职来以示抗议。在当年10月的几天里,张伯伦收到了约封来信,其中90%的人赞成他的行动。而丘吉尔则称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他和他的支持者们有充分的理由这样评价张伯伦。”

英国海*大臣达夫·库珀

《慕尼黑协定》是张伯伦的胜利,这句话经常被视为是失败的代名词。老毛奇曾经说过:“没有计划能够在第一次与敌人接触时幸存下来。”而丘吉尔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英国的新战争计划已经不再符合欧洲的现实,其实施的进一步成功可能会成为大英帝国的灾难。希特勒从英国人的*治工具迅速转变为一个独立的游戏参与者,他领导的纳粹德国比美国和苏联更危险。

慕尼黑事件发生后,丘吉尔的警钟几乎立刻敲响了。正如苏联大使馆向莫斯科报告的那样,英国*治圈在慕尼黑事件的欢欣鼓舞下,相信希特勒将继续向东,乌克兰是其最接近的主要目标。预计德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废墟上的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建立乌克兰的“傀儡”*权,并将许诺乌克兰人会把他们从莫斯科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而向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提出领土要求。

第一次维也纳仲裁(实际上柏林操纵的)将喀尔巴阡山脉移交给匈牙利的决定给伦敦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当希特勒根据自己的决定彻底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他丝毫没有犹豫而且没有征求“执*内阁”的许可(尽管他可能没有怀疑过自己内心的答案),即使瞎子都能看得出希特勒利用“绥靖*策”最大限度地扩充了德国的实力,开始了自己的游戏。

羽翼渐丰的纳粹德国

更糟糕的是,英国在慕尼黑取得的成功导致了苏联外交*策的彻底改变,即拒绝集体安全*策。

如果我们习惯于批评慕尼黑,那么集体安全*策及其作者——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马克西姆·利特维诺夫(МаксимМаксимовичЛитвинов,年—年,他于至年担任这一职务)则通常被称赞。然而,尽管表面上“光鲜亮丽”(意在团结所有善意的人民,共同勒死侵略者),实际上,这一*策旨在使苏联与德国交战。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利特维诺夫

集体安全*策使苏德两国处在持续的武装冲突边缘的不稳定状态中,这十分符合大英帝国的战略目标,促成了伦敦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挑起苏德战争。

慕尼黑事件将利特维诺夫领导苏联外交部门的缺陷暴露了出来。于是年5月,莫洛托夫接替他成为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因此,莫斯科明确表示,不会为了英国的利益,也不会为了其他“进步人类”的利益而“解放”德国。从那一刻起,苏联只关心自身的安全,让自命不凡的西欧人自己去收拾烂摊子吧。

火上浇油

大英帝国关于欧洲大战的计划开始在眼前土崩瓦解,但伦敦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行动是立即挑起德国和波兰的战争,这样德国就与苏联接壤了,苏德之间的战争仍然不可避免。波兰被扔进了德国人的溜冰场,并迎头撞上苏联。如果柏林和莫斯科都不愿意参加伦敦谋划的战争,那么就让战争去找他们。

由于布拉格和柏林的领土争端,而拒绝拿英国人的生命冒险的“和平维护者”张伯伦,迅速变得好战起来,并宣布愿意为波兰的自由和独立牺牲自己。丘吉尔嘲讽地说:“就在六个月前,波兰还贪婪地参与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抢劫和破坏。”

波兰*队趁火打劫捷克斯洛伐克

疯狂吗?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英国*府的真正目的视而不见。很显然,甚至连英文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者里德尔·加斯(liddellgarth)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英国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说:“希特勒怎么会卷入一场他自己都非常想避免的大战呢?波兰的保证是加速火药爆炸和世界大战爆发的最可靠方法。”

随着德国与波兰之间矛盾的升级,伦敦在莫斯科发起了英国、法国和苏联的三国谈判,这场谈判的唯一目的是阻止苏联摆脱集体安全*策以及将自己在即将发生的波德战争中置身事外。

然而,英国战略家们并没有仔细阅读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年3月10日,苏联领导人清楚而明确地制定了该国外交*策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当心,不要落入习惯于借用他人之手来解决冲突的战争挑拨者设计的圈套。斯大林所说的“战争挑拨者”指的是谁,就像苏联不再打算“玩”集体安全一样明显。

瓦解

与张伯伦不同的是,希特勒正确领会了来自莫斯科的信号。年8月23日,就在伦敦挑起波德战争爆发的前几天,在斯大林的见证下,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也以《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条约》的名字被载入史册。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俄文原件

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天塌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两个死敌(纳粹和共产主义)没有相互厮杀,而是做出了暂时的妥协,并以牺牲大英帝国为代价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该条约没能阻止英国发动的另一场大战。但是,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娜塔莉亚·纳罗奇尼茨卡娅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它改变了希特勒计划的攻击顺序和时刻表。

斯大林见签《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条约》

这不意味着希特勒不会摧毁苏联,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先摧毁伦敦的“大陆之剑”,即打败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并获得与大英帝国相媲美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只有两条路可选:其一,接受希特勒的提议,和他一起对抗苏联,然后是打败美国,随后毫无疑问的是德国享用胜利的果实;其二,在与美国或苏联的联盟中与希特勒作战,然后肯定是美国来享用最终胜利的果实。无论选择那条路,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都将终结。

因此,《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普条约》是大英帝国的死亡判决书,之后英国没有了生存的机会。年8月23日的历史事件对于英国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其历史上最大的国家性失败,更确切的说是英国历史上最难忘的失败之夜,因为该条约是在莫斯科的深夜签署的。

注释:

[1]阿尔比翁是对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的古称。公元前年首次由马赛的航海者记录下来,之后不久被居尔特语“不列颠”所代替。

[2]约瑟夫·奥斯汀·张伯伦(JosephAustenChamberlain,年—年)是尼维尔·张伯伦的哥哥,他于年至年担任英国外交大臣。

[3]《拉帕洛条约》是德国魏玛共和国*府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年在意大利拉帕洛签署的。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要求,并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КудряшовС.В.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СталиниГерманияв-годах//ВестникАрхива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СССР-Германия.-/Архив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Российск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Фонд"ИсторияОтечества"/Германский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институтвМоскве.ГлавныйредакторС.В.Кудряшов.М.:Историче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С.XIX.

2.ВестникАрхива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СССР-Германия.-.С..

3.Тамже.С.-.

4.НовоселоваЕ.Пактифакт//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20августа.

5.ВестникАрхива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СССР-Германия.-.С..6.Тамже.С..7.Тамже.С..8.Тамже.С.XXIII.9.Тамже.С..10.Тамже.С..11.Тамже.С.-.12.Тамже.С..13.Тамже.С..14.Тамже.С..15.НевежинВ.А.ЗастольныеречиСталина.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СПб.:ДмитрийБуланин,.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