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故事传奇里的姓氏传统文化
TUhjnbcbe - 2024/2/16 15:50:00
白癜风效果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423.html

每一个姓氏,就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每一个人名,就是这条河的支流。姓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中华历史悠悠千载,一些名人的姓名寓意丰富,令人回味,有的还给他们自身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运气。让我们一起了解姓氏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奇。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公元年10月31日-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度,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道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事家,是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四大儒。

王阳明小的时候叫王云。圣人出世,天降异象,王阳明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天生就不是普通人!正常人一般是十月怀胎,可是王阳明就是不想那么早的降生于这个世界上,在娘胎里一待就是14个月,可把王家人给急坏了。王阳明母亲怀胎十四月生下他。据说当时他奶奶岑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碧空万里,诸多神仙身着彩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婴儿,脚踏祥云,徐徐而降,径直朝着王家而去,将婴儿送其祖母怀中。仙人说:此子授汝。奶奶说:吾已有子,儿媳和顺且终日孝敬公婆,请将此子授她吧。仙人说:可以。奶奶忽然听到龙吟虎啸之声,她一下醒来,起身到庭堂,耳朵里的金鼓之声还未停息。她立即将此梦讲于爷爷王伦,梦刚讲完此婴便出生了。爷爷惊讶之余,感悟仙人云中送子,给他取名叫王云。然而迟迟不会讲话,急坏了家人。王家人遍求名医,也是无济于事。直到五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儿童在层门外玩耍,爷爷坐在不远处的竹椅上,这时奇事发生了,走来一神僧,在王云面前,拉住他笑眯眯的看了一会儿,便大声叫到:好孩儿,可惜道破!说罢飘然而去。声音很大,爷爷听到了站起来,他当时第一反应道破了什么?想了一会儿说道,原来如此,王伦恍然大悟,自己孙子之所以5岁还不能说话,是因为名字有问题。王云的云字,一语道破天机,说出王云的来历。于是马上把名字给他改为王守仁。改完名字他立马就能说话了。说来也怪,这王云自从改名叫做王守仁之后,不但会说话,而且口齿伶俐!

爷爷王伦被神僧点破,为他改名"守仁"二字,是从《论语》里的一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选取而来。王伦刚好在这一年为王家修了家谱。他在辈分排行上拟了四句话: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另外,据查资料,王阳明是王家的长孙,他这一辈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章"。说明,王伦也为后代定下了确定的名字,按孩子们的出生顺序依次取用。王云是守字辈第一个孩子,就用了"仁"字,这就是王守仁名字的真正来历。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乃是成化年间的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

《礼记》上说,"男子冠而字之",意思就是古代男子到了弱冠的年纪,也就是到了二十岁,就要取一个字,以供外人来称呼自己。古人取字,多跟名字和长幼次序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所以字也叫"表字"。王守仁的字是伯安。伯,是他的排行,他是王家孙辈中的老大。安,来源于《孟子·离娄上》中的"仁,人之安宅也"。用"安"字对"仁"很好的解释,我们现在也多用"仁安"一词。

弘治十五年,公元年,王守仁31岁,因病归越,筑室阳明洞中,所以自号"阳明山人"。在流传下来的王阳明书法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钤印正是"阳明山人"。现在我们称他为王阳明是简称。就跟苏东坡一样,东坡居士才是他的号,但后人多称他为苏东坡。当然,后来因王阳明门生众多,也有人叫王阳明为"阳明子"的。王阳明是王守仁的别号。这和道家的一个胜地有关。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中,排在第十的洞天,就是会稽山洞。王阳明早年身体体弱多病,迷恋道家的养生之学,就曾经在这里请教道家的高人,修行"导引术"。

正德十六年底,明武宗驾崩,嘉靖帝刚继位,尚未改元。因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盖世功勋,封其为新建伯。因此,后世有人也叫王阳明为王新建,特别是在明代的官员中,以王新建称呼他的不在少数。这一叫法现在虽不多见,但却是王阳明作为*治家和*事家这两个角色而言,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功名。明代的历史上,文官是不得封爵的,但有*功可例外。终明之世,除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之外,后世仅有三人,很巧的是他们都姓王,即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和新建伯王阳明。

王阳明死后,朝廷给了他三个荣誉,一是追封新建侯,二是赐给谥号"文成",三是准予从祀孔庙,奉为先儒。最后这一点,不算清代的追封,仅在明朝配享从祀的只有四人,即薛瑄、陈白沙、胡居仁和王阳明。大臣的谥号是朝廷给生前有地位的官员的一种盖棺定论。一般配得上"文"字的,都表示有卓越的影响,是给文官的高度赞许。比如,"文正"的谥号,算是对文官的最高肯定,但一般授予阁臣。因王阳明一生未能入阁,不可能给"文正"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上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安民立*曰成;德见于行曰成"。这样来看,"文成"的谥号给王阳明,也算恰如其分。明隆庆六年,谢廷杰首次将阳明先生的相关文章编辑刻印,取的名字便是《王文成公全书》,是为今天诸多版本的《王阳明全集》底本。

一代贤相张居正

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据说张居正出生时,其曾祖父梦见一轮月亮落在水中,然后一只白色的乌龟从水中爬出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谐音"圭"的名。同时,白圭是一种尊贵的玉器。张白圭这个名字寄托着文曲星下凡、光宗耀祖的愿望。

张白圭小时候生得眉清目秀,活泼伶俐,逗人喜爱。两岁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一时轰动荆州古城,被夸为"江陵神童"。一传十,十传百,当时的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特来荆州视察想见识一下。一见张白圭果然有奇才,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并把他留下来问长问短。当问到他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生僻的名字时,白圭有礼貌地回答说:"学生此名乃是家府太爷爷取的。"接着一五一十地把他曾祖父如何为他取名的事说了一遍。

顾巡抚听完笑着说:"想必是老太翁求孙心切,月亮怎会变成白龟(圭)?"张白圭说:"学生自幼启蒙,即读圣贤书,深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天下成败得失,事在人为;梦幻之言,本不可信。家太爷平生急难赈贫,扶危济困,每言愿以自身作草席,使人睡卧其上。足见家太爷本意,在于期望学生日后能以利国利民为本,勿忘祖德皇恩。"

顾巡抚见他说得头头是道,越加感到这孩子可爱,于是说:"本巡抚看你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不过若论为官做人之道,至关紧要的,乃是秉公居正,万万不可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如此方不负平生才华抱负,也有利于社稷黎民。你看将‘白圭’改作‘居正’如何?"张白圭觉得这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连连点头称好。从此张居正这个名字就替代了张白圭。后来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一切**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在事业上发展更为迅速,果然成了一代名臣。万历十年(公元)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挽张居正对联:

一条鞭抽醒中华,痛者,痒者,利者,失者,血淋漓众生财,赢得明王朝数载复苏,苟延残喘。哀,哀,哀,人力奈何天,终哭桃花付流水。

伍子胥还*后世,掘之,曝之,抄之,削之,气轩昂十年宰,遇到神宗帝几时昏聩,家毁亲亡。叹,叹,叹,首功无葬地,千古英雄同下场。

刘春霖的头名状元

刘春霖(公元—),字润琴,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光绪三十年(公元)中甲辰科状元,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可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说起他的状元及第,其中还有一段与姓名相关的趣事。

公元年7月,殿试过后,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将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夺魁的举子原本是朱汝珍,慈禧太后一见"珍"字便想起了支持光绪皇帝改良的珍妃;不觉怒从心起,而朱汝珍又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机运巧合,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太后很满意,朱笔一挥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而朱汝珍只得屈居其后了。就这样,刘春霖便堂而皇之地成了状元。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城内妇孺皆知。当然,对此种传说最感到不舒服的自然是刘春霖本人。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刘春霖心想,若不去辩解,人家认定确有其事,若据理力争,一人难敌众口,说不定还会此地无银三百两,越辩越糟。左思右想,他感到还是不能不辩,于是写下一首诗:

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善难。

世闻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年以后,刘春霖便辞去公职赋闲在家,每日以诗书自慰,研习书法。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晚年,他为了生存,坚持以写字卖文筹资。他的书法自成一家,有较大影响。退隐后,以有状元科名,润笔卖字,应接不暇。他的书法圆匀平正,为典型之馆阁体。刘春霖擅长书法,尤以小楷著名,娟秀端庄,流布甚广。时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当年,翁同龢见还没有登第的刘春霖的笔墨,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果然应验。

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于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名文,字载之,幼名帝象。孙中山出生后,其父孙达曾找相师为他相过命,相师说:"此子非凡,大富大贵,有九五之尊,皇帝之命,其生辰八字须绝对保密。"为此孙达为儿子取了个小名叫"帝象"。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其实孙中山上学之后,老师为他起名为"孙文"。


  他17岁在香港拔萃书屋上学时,取号"日新"。此号取《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后来,他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时,国文教师区凤墀又按"日新"的谐音,为他改号为"逸仙"。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清*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孙中山还有一个别名叫"中山樵",这个别名是孙中山流亡日本时,他的日本朋友为了他的安全,在住旅馆时,临时为他起的一个日本名字。在日本一直用这个名字,他还曾幽默地说,"我是中国的山樵"。后来,"中国的山樵"便成了他的一个绰号。


  孙中山这名,则是章士钊在翻译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著作时,将孙中山的本名孙文和别名中山樵的两个姓连缀在一起,写成了“孙中山”,后来此名传开了,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的名字。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面对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孙中山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实业,只有实业才能救国,才能让中国变得更加富饶强大。那么该如何鼓励实业的发展呢?他认为要想富先修路,只有物流畅通,才可以保证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所以修建铁路便是第一要务。在面见袁世凯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且保证在10年内修筑铁路16万公里,并请袁世凯同时训练万精兵来保证国家的完整和统一。袁世凯听了他的说法之后,表面上非常赞赏,背后却对此嗤之以鼻,甚至和同僚聊天时还说孙中山是在吹牛,这两件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孙中山就是个孙大炮!由此孙大炮这个绰号就传播开来!其实,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孙中山是在西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精英,他和东方人在传统的思想上有着区别。

回顾历史,我们会在孙中山先生生前签署的文件中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从未自称"孙中山"。通常署名为"孙文"、"孙文逸仙"、"孙逸仙",家书之中则是自称"德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这一切还得从"中山"此名的由来说起。年8月16日,孙中山从伦敦经北美东返抵达横滨,开启了在日本流浪之旅。他9月间在日本初始的好友平山、可儿陪同下,赴东京会见日本民*领袖犬养毅。从犬养邸宅出来后,到数寄屋桥旁的对鹤馆(旅店)住宿。在馆内旅客登记簿上写名字的时候,孙为了隐匿行踪,提出建议写一个假名字。平山与可儿想到他们刚刚路过的乐町中山侯爵家,平山便在簿子上写了中山两个字。据说,孙接过笔,还添写了一个樵字。这是孙氏第一次使用中山樵这个日本姓名。也是"中山"二字的由来。那为什么孙先生从不自称"孙中山"那?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传统上更重视"名从主人"的说法。不论是中山或是孙中山,都是别人所取用的姓氏、姓名,不是本人或长辈给取的,于理之上不合适自称。二是因为上文所提到的对"中山"此名由来影响较大的乐町中山侯爵。年,日本灭中国藩属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逼迁其王至东京,以中山侯爵名义,处于囚禁状态。当中国第一任驻日使臣何如璋抵横滨时,原琉球王听到消息,还派亲信秘密跪见天使,请求代为申冤复国。这是何等可悲可耻之事!若以一大国领袖之尊,姓名竟来源于亡藩辱爵,自称的话于情不当。所以孙先生于情于理都不会自称孙中山的。

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当时,南北双方均进行了祭奠,在北京的主持人就是张学良,而在南方的主持人就是当时的*埔*校校长蒋介石,念悼词的,就是*埔*校的*治部主任周恩来。国人的挽联:

负改造宏谟,许世以身,有功于民,有功于国,斯人卓著千秋业。

综平生伟绩,大书其事,或布在方,或布在策,此后流传万古名。

年4月27日,总理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中国国民*主席连战,代表全体*员,谨以鲜花致祭于总理之灵曰:

清季末世,内*失修,外患迭乘,屡订条约,丧权辱国,生民涂炭,其谁能救?惟我总理,独抱远识,洞烛潮流,倡导革命,发明主义,昭苏民智,呼号奔走,拯民救国。四方贤豪,共矢丹诚,同心同德,一致奋斗。辛亥双十,义起武昌,专制覆亡,民国肇建,五色旗扬,开启共和。伟哉总理,彪炳勋绩,谦让大位,发展实业,建设国家。民国以后,纲常不备,祸乱相寻。帝制复辟,*阀乱*,列强为伥,内战不休,民无宁日。总理明鉴,继续革命,扞卫民国,维护法统,保存正义。北伐统一,和平建设,未竟志业,积劳尽瘁,遽逝北京。缅我总理,大功至德,千古一人,一人千古。凡我*员,恪遵遗命,共勉振兴,再造中华。

功过蒋介石 

蒋介石,生于年10月31日,卒于年4月5日,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是他祖父为他起的。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蒋中正这个名字,是他投奔孙中山后起用的。"介石"则是他在日本办《*声》杂志时用过的笔名。这两个名字都寓有深刻的哲理。

 在蒋家的族谱上,既没有蒋介石,也没有蒋中正,而是叫蒋周泰。因为按照蒋家的族谱,蒋介石是"周"字辈,便取名为"周泰"。蒋介石家族的字辈谱为:"祁斯肇周国,孝友德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崇德长受福,贻谋维有常,荣光永炳焕,和乐致嘉样,坤载自久远,乾行在健强,匡济望仁智,安宁思俊良,垂范为邦则,承运顿时康,昭谟百代盛,绳武守纪纲。"到了上学时,蒋周泰又取名蒋志清,直到去日本留学,学校的花名册上还是蒋志清的名字。那么"介石"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创办了一本杂志,叫《*声》,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了个"介石"的笔名。后来回国后,大概在年,蒋志清30岁的时候,才根据《易经》"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起了个"中正"的名,又把笔名"介石"改成了字。从此,"蒋介石"的大名才开始流行起来。《易经》中的这几句卦辞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的品行应该像磐石一样不动摇,不终日享乐,才能万事大吉。而要做到这样万事大吉,就要行事"中正"。

《易经》豫卦六二爻辞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意思是说,像石头一样的坚硬,但是这种坚刚要有个度,不能持续一天。老子说过,兵太强就容易灭亡,木太强就容易折断。后来的儒家学者将儒家学说融了进去,他们在评周易的大传《象》时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思是说,这种坚刚不到一天是吉祥的,因为它符合儒家的刚转化为柔、柔转化为刚、外柔不守柔、外刚不守刚、执其两端而守中间最安全的中正之道。蒋介石正是取此精神,而起用"介石"和"中正"之名。

蒋介石之所以改这个名字,也是有背景的。当时的蒋志清,因革命屡遭挫折,心里很彷徨,还经常在上海嫖妓*博,所以就改了这个名字,来约束自己。 蒋介石很崇拜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和清朝湘*的创始人曾国藩。早在辛亥革命时,他就已熟读《王阳明全集》和《曾文正家书》,对他们的思想颇有研究,而且深受其影响。

另外,蒋介石在东渡求学时,还给自己起过日本名字。一个是中村志清(なかむらしきよ),还一个叫中村式余(なかむらしきよ)。"中村"听起来像日本人的姓,其实,蒋介石的意思却是"中国村夫"——当年对农民情有独钟。"志清"为其当年学名,不难理解。"式余"是什么意思呢?要与"中村"连起来,意思是"中国村夫以余为式"——中国农民要以我为模式、榜样——难道都不种田,打仗去?

年7月10日,孙中山派蒋介石(化名石田介雄)与丁仁杰(化名长野周作)曾在哈尔滨向吉林革命团体宣读孙中山的亲笔信,要求东三省各革命团体立即组成"中华革命*"密谋举兵南下讨袁。当年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得到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给两个儿子取名蒋经国、蒋纬国,我们知道经线是竖着的,纬线是横着的,意思就是纵横。经纬,意思是经邦纬国,治理国家。我们还知道蒋介石是名"中正"的 ,取其中的"中"和儿子的"国",顾名思义:纵横中国!

年3月29日,蒋介石病重时,嘱咐蒋经国时说:"我死后,你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其实,蒋介石在南京已经选好了自己的墓地,就是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具体的位置在紫金山明孝陵和中山陵之间的紫霞湖畔的一个小山岗上。年,蒋介石派人专门在此地建设了一个亭子,作为墓地的标志。亭子建好后,蒋介石很重视,亲自命名"正气亭",并楹联一副:浩气远连忠烈塔,紫霞笼罩宝珠峰。蒋介石病故后,南怀瑾给蒋介石先生的挽联是:

勋业起南天,?北伐功成三尺剑。

神灵护中土,?东方感德一完人。

一代杰人陈独秀 

陈独秀,生于年10月9日,卒于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领导人。据专家考证,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有38个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陈独秀。


  "陈独秀"这个名字在上世纪初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却只有陈独秀其人,并无陈独秀之名,"陈独秀"这个名字是他在年才开始使用的。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义,并同他的经历和思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将他一生用过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大家作一介绍。

庆同是陈独秀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20个字排列组成的,即“……天章衍庆遐,长源传祖德,永远振家邦”。"庆同"是陈独秀的第一个正式名字,乾生是陈独秀的官名,乾,作健解。现在见到他最早的一篇用这个名字写的文章是年冬撰写的《扬子江形势论略》,即署名"陈乾生众甫"。众甫是字,古代称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为众子,甫是古代男子的美称。众甫,有时被友人写作"仲辅"、"重甫"。将"陈"字写作"程"不知是什么原因,更令人费解的是陈独秀本人在给汪孟邹、汪原放叔侄写信时,也曾将自己的姓"陈"字写作"程",如"程志孟",或"陈志孟"、"志孟"。这三个名字,就现在见到的资料,仅限于给汪氏叔侄写信时才使用,有待研究者解开谜团。

年9月,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留学,他在填写登记表时仍沿用陈乾生名字,同时又为自己取名"陈由己"。这年他在东京加入留学生界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时就是用的这个名字。这时,陈独秀已经从康梁派转向了革命派。回国以后,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报》,鼓吹革命,并在该报发表诗文,署名"由"。"由己"二字的含义,不妨顾名思义照字面解释。

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主办《安徽俗话报》,开通风气,启迪民智,力主反帝爱国。他在该报发表了约50篇文章,均署名"三爱"。曾经一度任该报《教育》专栏的房秩五说:"三爱"为故人陈独秀主编《安徽俗话报》也。仲甫系众甫的同音衍变。"仲甫"作为陈独秀的字,使用时间最长。陈仲、仲均系仲甫的衍变或缩写。在建*前后,陈独秀写的一些关于工人运动的短文大多署名"仲",与友人通信也常署一"仲"字。


  "陈仲居士",居士是指有才德而不仕的人,是对陈独秀的美称,正如友人或晚辈尊称他"仲翁"、或亲人昵称他"矮子"一样,并无贬义。他本人却不曾这样称呼自己。旧时文人喜用同自己有关的地名为自己命名,陈独秀曾用"熙州仲子"作笔名,为苏曼殊所著《梵文典》题诗。陈独秀是安徽安庆人,安庆在隋开皇初属熙州郡,"熙州仲子"一名即由此而来。

年10月4日,上海法租界捕探在陈宅将陈独秀、包惠僧等五人逮捕、拘留,当时陈独秀化名"王坦甫"。不久,褚辅成赴陈宅,也被捕。褚辅成一见到陈独秀就拉着他的手说:"仲甫,怎么回事,……"这一下陈独秀就暴露了。


  陈独秀在《向导》周报上发表《寸铁》杂文,大多署实庵、实在之名。"实"作诚实解,"庵"是小草屋,旧时文人多将自己的书斋称作庵。郑超麟曾经两次说起陈独秀在二十年代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曾署名"成斋"。


  T·S是独秀二字英语拼音TU·HSIU的缩写,年6月7日出版的《共产*》第5号上发表的《告劳动者》一文即署此名。T·S·CHEN(TU·HSIU·CHEN)常用于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内一些同志平时谈话常称呼陈独秀为"老先生"、"老头子",中共上海区委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会议记录里,大多将陈独秀三字简写成一个"老"字。


  "撒翁"是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寸铁》杂文的署名。这时大革命已失败,陈独秀也已下台。据郑超麟解释"撤翁"是老头子撒手不管事了。


  "顽石"、"雪衣"、"三户"是陈独秀被指为托派以后的笔名。顽石,意指他将如顽石般地坚持他的观点。雪衣,表示他一身清白。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D·S、“D·H”,就现在见到的资料,是被指托派成员写文章、争论问题,称呼陈独秀时所用的化名。


  "明夷"、"夷"、"明宜"、"明"、"季丹"这一组化名,是年10月陈独秀被捕、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时和外界秘密通讯时所用的化名。汪原放曾说,不管陈独秀用什么化名,只要是他写的字,哪怕是用铅笔写的也能认得出是他的手迹。"明夷",卦名,凡贤者不得志,忧谗忧讥,谓之明夷。由此可见当时陈独秀的心情。


  根据以上初步的查考,陈独秀一生用过三十八个名字,即:庆同、陈乾生、众甫、陈由己、由己、陈仲甫、仲甫、陈仲、仲、三爱、CC生、独秀山民、独秀、陈独秀、记者、只眼、王坦甫、实庵、实、熙州仲子、盛唐山民、女话小弟、程志孟、陈志孟、志孟、T·ST·S·CHEN、致中、撒翁、顽石、雪衣、三户、儿、明夷、夷、明宜、明季、丹。在这许多名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亲笔写的"陈独秀,字仲甫,亦号实庵"。

年,陈独秀在日本东京时,帮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年11月10日,他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署名"独秀山民"和"独秀"。对他这个笔名,一位友人曾对他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是‘秀’的。"陈独秀解释说:"我们安庆有座独秀山,我不过是这座山下的居民而已。"据《环宁县志·山川》记载,在城西六十里,有异峰拔地而起。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陈独秀用此为笔名,虽非独傲之意,但也寓意其胸怀大志。对他这个笔名,年毛泽东乘"洛阳"号舰到达安庆时,还问过当时的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独秀山是因陈独秀而得名,还是陈独秀因独秀山而得名。傅回答说,那山原来就叫独秀山,陈独秀是因山而起名。

年,出生于安徽安庆的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时,一位叫史述隐的哀叹道:"世界仿佛早已忘记了这个人。"历史当真奇异,当年陈独秀引歌德之《浮士德》诗说:"我所留的痕迹,必定几千百年,永久也不磨灭。"果然,陈独秀其人其事,今天仍然让人不能忘怀。

大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生于年1月1日,卒于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生于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在他的自传里专门提到过他名字的由来:

"依我们齐家宗派的排法,我这一辈,排起来应该是个‘纯’字,所以我派名纯芝,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叫我阿芝,后来做了木工,主顾们都叫我芝木匠,有的客气些的叫我芝师傅。"

"我的字渭清,祖父给我取的号,叫做兰亭。齐璜的‘璜’字是我的老师给我取的名字。老师又给我取了一个濒生的号。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我后来常用的号,这是根据白石山人而来的。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我的老师给我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人家叫起我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我齐白石了。"

"其他还有木居士,木人,老人,老木一,这都是说明我是木工出身,所谓不忘本而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是纪念我老家所在的地方。齐大,是戏用‘齐大非耦的成语,而我在本支,恰又排行居首。寄园,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寄幻仙奴,是因为我频年旅寄,同萍飘似的,所以取此自慨。当初取‘萍’字做别号,是从濒生的‘濒’字想起的。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是表示我随遇而安的意思。三百石印富翁,是我收藏许多石章的自嘲。这一大堆别号,都是我作画或刻印时所用的笔名。"

璜,是指半圆形的美玉。再好的玉也要琢,再好的千里马也要伯乐。齐白石的伯乐就是陈师曾,也许大家会感到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如果没有他,齐白石就没有今天的名气,这是为什么呢?当时齐白石在53岁的时候做起了北漂,衣食住行无着境遇很糟糕。陈师曾当时在画坛的地位很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看到齐白石的画后,画仕女美人居多,陈师曾说,你天性疏放,下笔出丑相,怎么能画这种题材呢,你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应该画大写意,以丑为美!齐白石听到陈师曾的话后,茅塞顿开。陈师曾说,你应该学习吴昌硕的风格。但是以齐白石当时的画坛地位,很难接触到吴昌硕,别说找吴昌硕的画去临摹学习了。陈师曾理解齐白石的难处,从友人那借来了二十幅吴昌硕的画,给齐白石学习和临摹。在学习和研究三年之后,齐白石创作出一种红花墨叶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也震惊了很多人,这样用墨,前所未有,如此大刀阔斧的风格也是齐白石独创。这时候齐白石虽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是认识他的人并不多,卖画生涯依旧落寞,有技无名也就无奈了。

真正让齐白石名声大噪的是一次画展,这也是陈师曾的功劳。当时陈师曾曾经对身边的朋友说,这个乡下老农的画很有意趣,我们应该帮助这个乡下老农,所以陈师曾不遗余力的去帮助齐白石。在一次很重要的画展上,陈师曾带了齐白石的画作去参展,这次画展上,齐白石的画大放异彩,带去的画被抢购一空,这个消息很快在画坛传开,齐白石这时候也在画坛有了立足之地。从此之后,齐白石的卖画生涯很红火。所以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伯乐,是他指导了齐白石的画风,是他让齐白石在画坛享负盛名。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齐白石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年,张大千在西班牙举办画展,顺便去拜访了毕加索。毕加索见到张大千后,二话不说,得意地搬出来一大捆作品来,让张大千提提意见。张大千一看,原来都是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画。这些画虽然临摹得很用心,但因毕加索独有的奇思妙想,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毕加索感慨地说:"你们中国的水墨画真是太神奇了,齐白石先生画的鱼虽然没有上色,但却让人看到了长河和游鱼,他的墨竹和兰花更是出神入化,我完全临摹不出来。"叹服不已。

齐白石老人生前泼墨作画之余,还写下了大量诗联。饶有趣味的是他依据梦境曾作了一副自挽联。那是年3月的一天夜间,正在酣睡中的白石老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立在余霞峰借山馆的晒坪上,这时对面的小路上,走来一支送殡的队伍,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抬着一口没有上盖的空棺,急急忙忙地直向他家走来。他想,这分明是他的棺,为何走得这样快,是不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呢?心头顿觉不祥的预兆,越想越害怕,突然惊醒,吓了一身冷汗。醒后,他回想着刚才的梦中之事,愈想愈奇,于是起床,乘兴写下了自挽联:

有天下画名,何若忠臣孝子。

无人间恶相,不怕马面牛头。

国民岳父张武龄

张武龄,字绳进,后取名冀牖、吉友,民国初年教育家。张武龄曾创办平林中学、乐益女中,推动女子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与扬州人陆英结婚,婚后育有四女六子。

上个世纪初的老张家在合肥是个名门贵族。其声名最显赫者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平叛太平天国起义的淮*第二号人物。到了张武龄时代,张家在合肥已经有良田万亩,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由于受近现代新思潮的影响,张武龄嫌自己名字太封建,自改名为冀牖,又叫吉友。最初,他想投资办实业,因不知如何经营,遂迁居苏州,独资创办乐益女中。凡贫寒人家和工人女儿,一律不收学费。聘用教师也不拘一格,教师中有几个著名共产*人,张闻天、侯绍裘、匡亚明等都先后在乐益女中任过教。与张树声叱咤中国近代史不同,张武龄一改张家世代从*的传统,变成了一名淡薄名利、一个专情于笔墨纸砚的文弱书生。不过,令他骄傲的是,其膝下儿女个个都有出息,而其四位女儿更是个个相貌出众,品学兼佳,各有所长。叶圣陶曾经感慨地说:"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武龄有4女6子,4个姐妹乃4朵奇葩。张家的女子,每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长女元和,精昆曲,其夫顾传玠为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次女允和,擅诗书格律,夫周有光为语言学家;三女兆和为名编辑,夫为一代文豪沈从文;四女充和通书法,执教于耶鲁大学,夫为汉学家傅汉斯。几个弟弟分别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都学贯中西。有意思的是,父亲将女孩儿们的名字都带上了腿儿,意味着女大不中留,走出闺门,走入社会。男孩儿们的名字,均有象征着家族的宝盖头,要顾家、要治家,传家教,承家风。

民国世家,文化界声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因为所嫁非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四位才女也都气度高贵,被誉为是"最后的闺秀"。张家的四个女儿,在开放式的教育下个性迥异,大姐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兰心蕙质;二姐古灵精怪、主意最多;三姐穿男装剪短发、英姿飒爽;四妹规规矩矩,却又举手投足极致典雅。她们虽各个才情横溢、觅得佳婿,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各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

大姐张元和,本是嫁夫随夫、夫唱妇随,孰料丈夫56岁因病去世,此后元和半个世纪身处异国他乡,80岁还和曲友登台义演。二姐张允和,年离开公职,回归家庭,自称"做了四十六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三姐张兆和,和丈夫沈从文可谓劫难重重、聚少离多,但即使是被下放和挑粪种田,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四姐张充和,国学功底深厚、对昆曲有着极高造诣,却以一种"游于艺"的态度,云淡风轻、淡泊名利,真正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一生。

张武龄这一生,共有十个孩子,细看他们的名字,都取得极为讲究。女孩儿们的名字没有半点含花带草的妩媚,男孩儿们的名字传统且平和不张扬。张家的一楼有四个大书房,父亲一间、母亲一间、孩子们共用两间;而二楼则是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还有不计其数的古文雕版。张家甚至引导所有保姆也认字读书。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父亲不强势、不强制,读书育人,识书达礼;母亲贤惠,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子女各个出类拔萃。

"合肥四姐妹"的父亲授之"国民岳父"当之无愧。

吟诗作对成状元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约在一起,除了吟诗作赋,喝酒赏月外,对对子也会成为一种选择。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因为要做一副好对联,除了博学多闻外,还要反应机敏,所以古代常以此测试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传说中,乾隆皇帝想出一个上联:"色难",却想不出下联,他找来纪晓岚对下联,《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随口说到"容易",乾隆见他老半天不作答便问,你说容易怎么不见对句呢,就有人说臣已对过了,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对联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但能当做一个游戏来达到娱乐的目的,而且也能从对联中看出一个人的才华。"色难"对"容易",绝对佳联!

清朝的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对联,曾用上联"烟锁池塘柳"难倒了众人,至今都没有人能对出非常好的下联。百余年后,他的后代咸丰皇帝同样喜欢对联,甚至有一次殿试还用对联来对考生进行考核。其中一位考生就用了一副妙联,夸了咸丰皇帝六辈祖宗,咸丰皇帝都惊呼"绝妙",随即将他钦点为一甲头名状元。

此考生就是孙家鼐。孙家鼐(公元~),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卒后谥曰"文正"。

孙家鼐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就饱读诗书,咸丰元年时就考上了举人,之后又参加了乡试,然而乡试却没能发挥好,名落孙山。但是他的兄弟们却好多名登金榜,这激励了孙家鼐更加勤奋的学习。经过刻苦的学习后,孙家鼐再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靠着自己的才华一步步地走到了殿试。

咸丰九年,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监考大臣肃顺为了帮助一位与自己有关系的考生,破坏考试规矩,在这位考生交卷后,提前将其余的试卷都收了上去。许多考生都未作答完毕,面对作弊行为敢怒不敢言,害怕得罪监考大臣。考生们的试卷被送到了阅卷大臣手里,他们对试卷进行了批阅,选出其中十名最优秀的考生试卷,给皇帝进行圈点名次。然而监考大臣肃顺帮助的那名考生最后却未在这十人之中,肃顺知道后生气之余,竟恶人先告状,在皇帝面前说阅卷大臣存在私心,有失公平,企图把水搅浑。于是两派就在皇帝面前争论了起来,互不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咸丰皇帝生气拍桌,让两派停止争吵,并决定自己出题来考核十位考生。他将十位举子召至殿前,以大清王朝立朝以来的兴盛为题,要求他们当场撰写一副对联。许多考生都毫无头绪,抓耳挠腮的想着。但博学多才的孙家鼐却胸有成竹地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副对联不但歌颂了清朝的丰功伟绩,还巧妙的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位皇帝的年号有序的嵌入其中,又"羲皇舜尧",又"日月星辰"。此联对仗严密贴切,比喻恰到好处,有夸张却不显浮华,有颂扬又不显谄媚。咸丰皇帝看到这幅夸奖了自己六辈祖宗的对联后,连连惊呼"绝妙",对他称赞不绝,孙家鼐的状元就这样收入囊中。

孙家鼐并不是溜须拍马之人,而是有德有才。成为状元后,他努力的辅助皇帝治理国家,历任过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等职务,还被钦定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在戊戌变法期间,他支持向欧美学习先进技术,注重科学,兴办实业。同时他还受命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并担任官学大臣,也就相当于北大的第一任校长。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十二月,康梁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一个企图谋废光绪帝的阴谋正在酝酿,孙家鼐闻后力谏不可,后心灰意冷称病辞官,告老还乡。一天夜晚,孙家鼐戴小帽,身着便服,手提灯笼,独自探望亲友。在他回府行至钟楼巷附近时,巧遇上都司率队查街巡逻,孙公便面墙而行,以示礼遇。不料被都司误认为是"行迹可疑之徒",当即被缉拿带走。当他们来到"状元府"门前时,孙公要求叩门请人作保,守门人见状大惊,痛斥都司妄行,这可吓坏了都司。次日,知州、总兵带着都司前来请罪,孙公不但没有怪罪,反而称赞都司忠于职守,并建议提升。一时间被乡邻传为佳话。

破解隐语诗

隐语诗,又叫谜语诗、诗谜、谜诗、灯谜诗、槁砧诗、廋语诗。谜语是谜语,诗歌是诗歌,二者不可等量齐观。可是,把谜语与诗歌结合起来便是谜语诗,令人耳目一新。

诗谜文化在唐朝时达到极盛,唐诗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谜。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谜底便是"柳",赞柳不见柳,诗谜妙在其中。

再比如,*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谜底便是"菊",赞菊不见菊,菊*遍地。

人名谜诗是谜语诗中的一种: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隐语》载:

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

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

诗中用"子瞻"借代"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用"君实"借代"司马",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用"介甫”借代"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文学家。用"潞公"借代"彦博",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封号潞国公,北宋*治家。就是采用姓氏与字借代、字与姓名借代、封号与姓名借代的方法。

洪迈《夷坚志》一书言:元?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云:

雪天晴色见虹霓,千里江山遇帝畿。

天子手中朝白玉,秀才不肯着麻衣。

诗中用"霓"借代"绎",韩绎,字仲连。用"畿"借代"京",冯京,字当世。用"玉"借代"珪",王珪,字禹玉。用"衣"借代"布",曾布,字子宣。用韩公绎、冯公京、王公珪、曾公布来扣合出谜底。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取诗家姓名为谜底的诗谜: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谜起初没有破解,后由一位著名学者郑子瑜先生所破,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曾对这首诗谜破解:首句"佳人佯醉索人扶"以谐音衍义为"假倒",再谐音作"贾岛";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衍义为"肋白",再谐音作"李白";第三句"走入绣帏寻不见"衍义为"罗隐";末尾四句,"任他风雨满江湖"衍义为"潘(水溢貌)浪",再作谐音"潘阆"。李白、贾岛、罗隐、潘阆,四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传奇里的姓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