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皮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海之间移形换位印度洋的弱水与中国
TUhjnbcbe - 2024/10/3 18:25:00

为什么造船不用铁钉?

我们介绍了阿拉伯的无钉之船,这是一艘最早航行于波斯湾、阿拉伯海经过东南亚达到中国的海船。那么,为什么阿拉伯船不使用铁钉呢?

唐宋时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铁器和铁钉的使用,因而对于无钉之船相当诧异。唐代博学的僧人慧琳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认为无钉之船不用铁钉的原因在于“恐铁热火生”,“恐相磨火出”。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因为船上的人最怕火灾。可是,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

其实,造船不用铁钉,既是人类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前的普遍状况,也和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后某地的资源和传统有关。如果某地没有铁矿,冶铁业不发达,或者输入的铁器昂贵,人们必然会寻求其它的材料或方法来代替对铁器的需要。这就是宋代周去非谈到的广西的状况。因为没有铁钉,广西当地造船就用藤条捆绑而成所谓藤舟。可以想见,岛屿社会和游牧部落,一般而言,比较缺乏铁器,因而会寻求其它材料或者工艺来填补缺乏铁器的空白,或者用贸易的方式来获得铁器。如孟加拉湾的尼科巴群岛,中西文献都记载了岛上的居民最喜欢的外来商品便是铁器。“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上发现了许多铁器,就是用来交换东南亚岛屿的商品。阿拉伯的无钉之船其起源大致如此。等到有了铁钉,它被引入造船也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某个传统的消失,也并非在一夜之间可以实现。

拥有“有钉之船”的社会自然觉得无钉之船异常,因而对其起源加以揣测。慧琳认为“无钉之船”克服了铁钉摩擦起火的弱点,而在西方则流传了另外一个逻辑相似但内容不同的传说来解释“无钉之船”的来源及其合理性,那就是海底磁山。

马尔代夫的“海底磁山”

所谓“海底磁山”的传说,就是指海底有磁铁形成的山脉或海床,使得航行经过此地的船只,因为船只使用的铁钉、铁锚和其它铁器被磁铁吸住,无法前行,甚至沉没。这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即使海底有磁石,能够吸引船上的铁器,但也无法将整个海船吸住。毕竟,海船的主要材料是木材,铁器只占了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但海底磁山的传说为“无钉之船”的出现、存在和流行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几乎令人无法拒绝的理由。

海底磁山的传说,不但流传时间很长,流传地理空间也很广阔,这似乎从另一方面旁证了阿拉伯“无钉之船”航海的优势。在某些方面,如伊本白图泰所言,“无钉之船”可能确实有其优势,“因为印度洋充满岩礁,铁钉钉成的船只如果碰上岩石,就会破碎,而椰索连接的船只,有一定的弹性,即使撞到岩石,也不会碎裂”。或许因为没有铁钉,所以阿拉伯的海舶可以在印度洋上驰骋纵横,直至抵达让西方垂涎三尺的盛产丝绸和瓷器的中国?如此说来,无钉之船和海底磁山,一个是事实,一个是流言,两者虚实相衬正反相辅,同时流传于海洋亚洲的广阔水域,实在有点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几乎从一开始就是约两千年前即开始流传的“海底磁山”的所在之处,不能不令人惊诧。

公元二世纪的托勒密(Ptolemy)在其《地理志》中就把海底磁山定在了马尔代夫群岛附近。他说,“一共存在有十个相互毗连的岛屿,统称为马尼奥莱群岛(Maniolai),装有铁钉的船只都被吸住,无法前行,也许是由于岛屿中出产大磁石(Pierred’Héraklès)的缘故。所以那里的人们要在滑道中造船。这些岛屿中居住有一些被称为马尼奥莱人(Maniolai)的食人生番。”

马尼奥莱群岛大致就是现在的马尔代夫群岛。为什么托勒密认为马尔代夫是海底磁山所在之处呢?这其实是由马尔代夫所处的航海战略位置所决定的。马尔代夫处在斯里兰卡的西南向,从南到北一竖排开,正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必经之处。从红海、阿拉伯海或者波斯湾出发的海船,如果继续东航,往往要经历此处;孟加拉湾、东南亚乃至东亚的海船向西前往印度西岸、波斯湾、阿拉伯海或者东非,也往往要经历此处。季节交替之际的风暴也会将一些计划去印度半岛东南岸或者斯里兰卡(以及马来半岛或者东南亚)的船吹到马尔代夫。此外,马尔代夫群岛岛屿众多,礁石林立,在西方世界早就有万岛之称;加上群岛海峡众多,季风变化和洋流复杂,很容易导致外来船只失事。这样,作为海洋亚洲交通要道的马尔代夫是不熟悉季风和当地航道的外来船只的高危海域,于是托勒密等人就将磁石吸铁导致船只停滞不前乃至沉没的传说安在了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海底磁山的传说就发展成为“无钉之船”。根据曾经到过印度和赛里斯国(指中国)的修士阿杜利斯(Adulis)的引述,圣—安布卢瓦兹(Saint-Ambroise,-)说:“他还介绍说(如果我们相信他的介绍的话),在阿拉伯海和波斯海中有上千个岛屿,马尼奥莱群岛服从于锡兰。在这后一个群岛之中,人们还发现过一种所谓磁石,它用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吸住所有的铁制品。所以,如果一艘安装有铁钉的船只在这些岛屿靠岸,立即就会被吸住,这种石头中所蕴藏的力量会阻止船只由此返归。所以人称此地的船只均是以木楔制造的。”因此,人们不仅相信马尔代夫群岛有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带有铁钉的船只,造成这些船只无法通行;而且还指出了当地因此而建造了没有铁钉的船只,以躲避马尔代夫的磁石,所以“此地的船只均是以木楔制造的”。稍后的巴拉迪尤斯(Palladius,-)复述说:“如果人们所介绍的一切均系确切的话,那末在这一岛屿(锡兰)附近还有成千的其它岛屿,均被厄立特里亚海所环抱。因为被称为马尼奥莱的岛屿出产磁铁,具有吸铁的特性。如果带有铁钉的船只航行至这些岛屿时,就会被磁石的这种磁性所吸住再也无法重新离开了。所以,到达这个大岛的船只都是特制的,完全不使用铁,而只用木楔。”简而言之,马尔代夫海底磁石的传说给阿拉伯的“无钉之船”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如果不是完美的——解释。以上的记录只是强调“无钉之船”没有铁钉,只是用木楔,并没有提到其它情况,尤其是椰索的关键作用。十世纪初阿拉伯旅行家马苏第的《黃金草原》一书则是第一次具体记载无钉之船是由椰索捆绑而成的这个关键情节的非汉文文献。他说:“在地中海的克里特岛附近,曾发现用椰子树纤维系在一起的有洞的柚木板,这些木板是从被海浪冲击而遇难的船只上脱落下来的。这种结构的船只有在阿比西尼亚海沿岸地区才使用。在地中海航行的船只和大食人的船只均为钉子结构;而在阿比西尼亚海,因为海水的腐蚀,铁钉变得易碎,容易断裂,极不牢靠,故迫使船只制造商用涂有油脂和柏油的纤维绳代替铁钉连结船板。”阿比西尼亚就是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因此,马苏第是说东非附近也就是印度洋西部地区的船只是无钉之船,似乎是因为那里的海水腐蚀特别严重,所以“铁钉变得易碎,容易断裂,极不牢靠,故迫使船只制造商用涂有油脂和柏油的纤维绳代替铁钉连结船板”;而在地中海的船只,无论是希腊的埃及的还是阿拉伯的船只,“均为钉子结构”。

马苏第的记录有一点值得格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海之间移形换位印度洋的弱水与中国